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理既成,城復甃以磚甓,周五里一百五十步,高二丈五尺,下闊三丈,上闊一丈五尺。四門各建樓櫓。東曰「東作」,南曰「阜財」,西曰「西成」,北曰「朝京。」門內耳房各兩座。門外鑿池深一丈,闊四丈二尺。池岸有子堤,關外環以大堤,東西北三面共長八里許,高一丈五尺,根闊六丈,頂闊二丈。舊城北牆借為南面,四圍相合,遍「植楊柳蓊。」「可愛。」近因寇侵,城下有礙砲石,樹遂伐盡。

城武縣城 按《縣志》:「邑城,自元泰定三年始土築,高二丈八尺,周圍四百三十丈七尺,闢四門以通出入。明知縣鄭漢,城四角創建角樓,為守城巡夜瞭望之所。後盡廢。」

皇清知縣王素臣,于康熙三年新建東北角樓,《池匝》。

于城闊二丈五尺,深一丈,池水遇潦則溢,遇旱則涸。

曹州城 按《曹州志》:「曹城歷代遷置不常。自明正統十一年,置州乘氏地,巡撫張驥、知州范希正暨學博徐思學,創設城池。天順間,知州伍禮偕同知張浩、判官翟湛,建四門及城樓。成化二年告成。其門皆飾以鐵券,以磚石匾于東曰宜春,南曰迎薰,西曰豐樂,北曰朝天,歲久傾頹。正德六年夏四月,兗西憲副吳學奉敕整兵,命同知孫環督工,知州李貫、吳瓚相繼繕修,判官王經、邵能、吏目劉概協心分理,又明年冬十月告成。城周十有二里,高二丈五尺,堞垣高五尺,趾闊三丈,池深一丈五尺,廣四丈。城之四隅及門之左右,皆築敵臺十二。每隅敵臺上,皆建角樓凡四座。沿池及四關皆繚以郛郭,環以溝塹,一如」 城池之制,而殺其三之一。城門外有弔橋,有郭門,有關門,匾其東曰「東秩」 、西曰「西成」 、南曰「阜民」 ,北曰「拱辰。」 其上建戍樓,左右隅皆設窩鋪。嘉靖元年,州守沈韓離城五里,週圍築大隄,防水護城。二十三年,兵備金清王傳以邊檄告急,准州守王重申請重修增築城高七尺,添建門樓、角樓、更鋪凡二十八,堞垣凡二千餘。萬曆二十一年,州守許恩重加修飾。三十三年,以大雨水,城隍湮頹,樓鋪堞垣,俱就傾圯。州守周𤐣起役重修,一切更新。四十八年,分巡許鼎臣以邊警復告,檄州加葺。城面以一丈為度,城樓、角樓、敵臺、窩鋪,悉釐然整飾。匾四:城樓東曰「春波旭日」 ,南曰「風入虞弦」 ,西曰「鳳臺霜曉」 ,北曰《雲裡蓬萊》。復於城門額嵌石為匾:東曰《雙河》,南曰《南華》,西曰《鳳山》,北曰《濟陰》。城以內,東西大街五道、小街二道、南北共街七道,分為四隅。東、南、西、北名曰《在城集》,每日貿易不絕。

曹縣城 按《縣志》:「洪武二年,州判閻本既徙州於此,四年,改州為縣。正統十一年,知縣范希正又於葉氏舊地營建。」 曹州陞去,而知縣陳嘗繼任,始築城鑿池,城周九里,立門四,東曰望嶽,南曰阜民,西曰鎮川,北曰迎恩。橋道欄櫓俱成化間王肅重修,環植以柳。弘治己未,鄒魯重修,門建以樓,而角樓、戍鋪亦次第備具矣。自弘治壬子都御史劉公築堤縣北,河自西來,邑無歲不受其害。兼之歲久沙填,城與外平,居人出入率自城頭門,不能受車馬。正德六年,易謨築護城堤一周,創始未堅。至八年趙景鸞始僉謀大修城垣,城濠高厚深廣倍加於前。又築護城堤,周十二里,高二丈,基倍之。邑人王崇仁有《記》。嘉靖丁未,水漲決城。是時河行城南,僅八里,後屢經修補。至崇禎間,知縣郭萬象繼建四門,易直為曲甕,城門樓角樓戍鋪馬道皆磚為之。又濬濠池,設牛馬牆一週,曹於是始為完城。邑侯郭萬象有《記》。

定陶縣城 按《縣志》:「縣城舊在寶乘塔西北,緣黃河衝頹。成化元年,會有邊警,朝廷命天下有司皆築城,知縣沈紹祖因築土城於此地,圍九里許,四門各建戍房。有吏部尚書李公秉譔記,見《藝文志》。」 「正德六年,流寇劉六、齊彥明等逆黨數萬,殘破山東郡縣,知縣紀洪亟加浚築,八日城完。城下有馬道,內外俱有濠塹」 ,增築甕城,并護城堤,民始可守。既而賊至,悉眾攻者三晝夜,卒保無虞。教諭侯仁有《全城碑》,見《藝文志》。正德五年,知縣劉溉修南門,額曰「迎薰。」 嘉靖元年,署印曹州州判秦錡修西門,額曰「環曹。」 六年,知縣修北門,額曰「拱極。」 十年,知縣劉倫修東門,額曰「宗魯。」 其門皆飾以鐵葉,甃以磚石,戍房俱易以樓。十二年,知縣芮京增築敵臺十六座。四十三年,有劇盜陳良謀者,欲據青州作亂。巡撫四川張公檄各府州縣修城郭以備警,知縣唐桐重修。萬曆二年,知縣李礦重建城門樓四座。六年,知縣黎邦琰重甃四門及甕城,益以粉堞二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