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1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七百有奇。十年,知縣李四勿城上益角樓八座。二十二年,知縣陳以見因雉堞為霪雨所壞,復加增修。二十四年,知縣楊充順砌水溝四十四道。天啟二年,妖逆徐鴻儒倡亂,攻陷鄰邑。知縣朱萬年益加修築,城守卒賴以安。崇禎十一年,北警甚亟,知縣張汝賢創甃月城門四座,俱與城門相連合,并雉堞一千三百有奇,以便守禦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趙國琳因城久壞,大加修葺。

較前完固,四門弔橋深濬,濠塹環匝,城始可守。濟寧州城 按《濟寧州志》:「濟寧磚城,明洪武三年濟寧左衛指揮狄崇重建,五年成。高三丈八尺,頂闊二丈,基趾寬四丈,方九里三十步,一面各二里九十七步五分,女牆舊凡三千六百個。」

皇清順治初,總河楊方興歸併,改建睥睨一千八百。

敵臺二十有四,樓櫓十一,高三丈有奇。翽鳳樓在南門上。崇禎十七年火毀,順治十二年總河楊方興重建。太白樓在翽鳳樓左,洪武二十四年狄崇重修。元武樓在翽鳳樓右,天順元年火,重修。八年又火,今廢。望嶽樓在北門上。得勝樓一名「文勝樓」 ,在望嶽樓西,今改為奎光樓。聖化樓在東門上。崇禎十七年火,今闕。思麟樓在西門上。鳧繹樓在城東南角。今為五奎樓。洸泗樓在城東北角。凝翠樓在城西南角。今為曾子樓。以三省書院改運河同知公署,移像於此。耀金樓在城西北角。南門榜曰「野入青徐」 ,東門榜曰「鄒魯接壤」 ,西門榜曰「獲麟古道」 ,北門榜曰「雲連海岱。」 大旗臺十座,小旗臺五十座,城鋪凡五十,各三間。萬曆十年,指揮楊方亨建,修磚砌水渠七,鐵窗水門。子城樓櫓高二丈五尺有奇。會通樓在南甕城上,拱辰樓在北甕城上,賓暘樓在東甕城上,近治樓在西甕城上,遇火,今闕。女牆凡三百。城四門皆鐵關三重,左右各有小門,營房,每門左右各五間。登城馬路,每門各二,蕭牆每門各二。登城「軍路」 ,每子城各一。城河周十三里二百三十五步,闊四丈五,深一丈五。德勝樓西及東、西、北三門,皆新添附城敵樓一座,與城頭平,自內而下,砲眼三層,明末所建。

嘉祥縣城 按《縣志》:「土城創自金皇統間,後圮於水。正隆初,遷橫山之陽,復苦水患。大定十五年,乃城於萌山之麓。成化三年,知縣趙瑄、主簿戴允中始加修築,崇丈餘,周圍約四里。其東北跨萌山無隍,皆築土為之。弘治十四年,僉憲馬鸞檄知縣李倫開設。西南馬道城,跨山之上者,皆砌以石,約五之一。」 舊四門:東曰「瞻魯」 ,西曰「獲麟」 ,南曰「南武」 ,北曰「鳳城。」 後用堪輿家言,於儒學前門一門名曰「采芹」 ,置樓焉,而南門遂塞其後歲久城圮。萬曆二十二年,知縣劉思顏、典史戴進忠重修,增石蓋上,視昔厚倍之。至二十三年十月,南門復開,而采芹門亦仍舊云。

石。城修自明崇禎間,始於東兗。兵憲陸夢龍巡方登閱,謂「時值多事,城土崩裂,遇雨輒潰,萬一變故叵測,何恃以無恐?」 乃捐俸銀八百兩,伐石修砌,命署縣金鄉縣丞吳秉鑑董其事。會陸憲遷秩云,旋亦報罷。沿至崇禎十二年,盜賊紛起,城為霪雨所壞者十之六七。知縣李昌年爰集都人士約砌以磚石,各因厥力。鄉官杜嘉慶首肯。久之,遂與眾紳士議,以次領修如左。會李病卒,江文淳代之,閱辛巳三月乃落成。城崇二仞餘,廣半之,用石者十之八,磚者十之二。歲久城復傾圮。康熙甲寅,知縣徐之駿率典史馮奇重加修砌,并建東西二門樓。

鉅野縣城 按《縣志》:「邑之城,周九里,高一丈五尺,闊一丈六尺,成化四年知縣劉林築,正德五年,知縣牛鑾、金守觀改修。」 按至正八年,濟寧路當河水衝激,為害甚久,議謂宜徙濟寧路於濟州,徙鉅野縣於城北邢家務,濟寧可權罷去,錄事司宜併於鉅野。想邢家務即今縣治也。護城有堤,堤高一丈,闊如之,環城有池,池深五尺,廣一丈有奇。四門之額:東曰「凝和」 ,西曰「遂昌」 ,南曰「延熙」 ,北曰「拱德。」 高樓門四座鐵裹,平樓重門四座鐵裹。計里置巡舍,各設火甲老人,催轉更籌,鈴柝相聞,民得無警。

鄆城縣城 按《縣志》:「城周圍三百九十步,高二丈五尺,門四,東曰通濟,西曰枕濮,南曰迎薰,北曰拱極。池深一丈,闊七尺,長如城之數。成化間,連公盛以舊制湫隘,因加修濬,建樓築橋,稍為壯觀。弘治、正德、萬曆間,歷任知縣相繼重修。天啟壬戌,知縣田吉以妖變故,遂更築鑿,增高深焉。」

皇清康熙壬戌,閱六十年「風雨剝。」《土垣》坍塌者《過》

半,知縣陳良謨出粟募民力幇築,內闊增四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