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2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任家橋 在縣城西

八里河橋 :在縣城東。

信義橋 在縣城南四十里。《張奉集》。

天井堌橋 :在縣城南二十里。

十二橋 在鉅野縣田家橋東。

郝家橋 在縣東南六十里。

鄆城縣

四門橋 以板為之,今易以石,惟西門仍舊。化龍橋 在儒學門外迤東。隆慶年間建,以助「文風。」

通濟橋 在南門外迤西,王遠宜建。

太平橋 在南門外。崇禎六年,米嘉穗建。潘溪渡橋 在城西北。永樂元年,居人潘旺施舟濟渡,復捐貲建橋。

劉家橋 在城西二十里。

水堡橋 :在城西三十五里。

紅船口橋 :在水堡西。

旱石橋 在城南四十里。居人孫亮以地窪阻行,捐貲造橋;因無水,故名。

肖橋 在城南十里,今廢。

朦朧橋 :在城東南三十五里。

文盛橋 在城東三十五里。邑鎮撫黃守志捐貲創建,以濟旅行。

東平州

永濟橋 在南門外一里許,「汶水所經。洪武二十八年,老人邢整奏請創造,甃石為之,凡十有九空。萬曆四年,知州丘如嵩於橋兩邊增修磚牆,加以石檻,行人便之。日久,水衝,石空坍塌。順治十五年,本所人王元臣募化重修。日積月累,晝夜辛勤,歷十年餘,橋工始完。」 皆舊更加堅固,往來稱便。上有碑記。

陳家橋 在城北門外一里許,亦汶水所經。弘治十二年,知州張愷重建。歲久橋北衝壞,行人不便。天啟元年,知州王敬增修石橋五座,有碑記。後水大衝激石空,坍塌數處,往來阻困。康熙五年,本所人王元臣修完南橋,復修北橋。工程浩大,晝夜勤勞。橋成方半,積病身歿。州人李錦繡接修,增添石空,制如南橋。

西橋 在城西門外,山水衝壞,往來阻隔。有鐵匠郭起得,凡鍛鍊所得,日積磚石,數年獨修石橋一道。遇秋水泛漲,冬月寒苦,不假舟楫,人人稱便。

通安橋 在西橋之西,人稱為「八里橋。」 直達安山,故曰「通安。」 歲久崩壞,郡人楊膏先捐貲修造,石空堅固,公私便焉。

蓆橋 在城東五十里。大定七年建,架沙溝河。舊傳宋真宗東封泰山,車駕徑行,以「蓆」 鋪藉,故取名焉。

官橋 在蓆橋上流二十里。舊傳真宗東封回鑾所經之處。

丁家橋 在須城集。成化年造。

惠濟橋 在東平州花蘭。

卞家莊橋 在卞家莊鄉。民武歷重修。

呂母橋 在東平州西南。《水經注》:「東海呂母起兵所造。」 梁山北三里有呂母宅,宅東三里濟水所經也。

弔橋凡五 ,在東平州五里外,以板「為之。無事則橫接湟岸,以通往來;有警則撤去,以防外侮。」 南門石橋、木橋俱郡人楊膏先、楊膏照捐貲修建。

汶上縣

望嶽橋 在縣東門外,邑尚書郭重修。今名「通議。」

感化橋 在縣西門外

通濟橋 在縣南門外

迎仙橋 在縣北門外,邑知府張鄜重修。舊四門,各構木為弔橋,今廢。

平治橋 舊在縣春育門外,黃泥窪水入濠由此。

昇仙橋 在縣迎仙橋之側。

陳家橋 在縣城北一里許。蒲泊水入濠由此。平陸橋 ,在縣城西南七里,濠水入湖由此。洸河橋 ,在縣城東四十里。金李守純有《記》。草橋 ,在城西八里,為南北渡口。每歲潦定,則結草為之,至夏而浮,蓋費用不貲焉。邑令肥鄉李公擬甃石橋數餘洞,經營指處,有成議矣。尋以遷去不果。有《著石橋募疏》。

柏浪橋 在城北十八里。知州陳經有《記》。軍德橋 在縣城北三十里。

孫家橋 在城北四十里。俱柏浪橋上。

白石橋 在城北十五里泊浪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