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3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預備倉 在縣城內西南。東廒、西廒、南廒,而北為官廳。萬曆十八年,知縣譚好善重修,只可容萬餘穀。圍內多地,尚可增建。

兌軍倉 在濟寧州東門外水次北、東二廒,可容千穀有餘。官廳、官房、廚房、門樓俱全。萬曆二十二年,知縣尤應魯創建。

學田倉 舊在進德齋東,今在明倫堂後。萬曆二十四年,署教諭黃朝選、訓導劉士嘉創建「保赤倉 」 共一十二處。

坊郭、尚舒社倉 共坐落南關街東,離城半里。曲南社倉 坐落故縣村,離城五里。

曲北百丁社倉 ,共坐落丑村集,離城十二里。中冊社倉 ,坐落中冊集,離城十八里。

柘溝里,仁社倉 ,共坐落柘溝集,離城三十五里。

臨東、臨西、白溝社倉 ,共坐落《西岩集》,離城二十里。

漢南社倉 坐落孫徐村,離城二十里。

漢北林泉、南社倉 ,共坐落東岩集,離城十五里。

林泉北社倉 ,坐落星村集,離城三十五里。《故安》南北社倉 ,共坐落卞橋集,離城四十五里。

泗南處士社倉 ,共坐落卞橋集,離城四十五里。

泗北社倉 ,坐落泗源村,離城四十里。以上共十二倉,俱萬曆十九年知縣譚好善創建。滕縣署 按《縣志》:「在城東北隅。唐、宋縣治,金、元州治皆理此。」 元末燬於兵,洪武二年知州薛原義創建,繼修於成化間知縣劉纓,弘治間知縣馬文盛,規制始備。中為正堂五間,兩間為庫堂,後為琴堂,即元絃歌堂也。東西列六房:馬科、承發司、架閣庫各三間。地震半圯。前為儀門;地震半圮,又前為大門,上有譙樓;地震半圮。又前為坊枕街。原題「牧愛」 ,知縣郭石更題「善國。」 云琴堂之後為知縣宅,東為縣丞宅,西為典史宅。主簿別有衙,在戚城。設知縣一人、縣丞一人、主簿一人,戚城管河典史一人。天啟三年署府印同知李自蕃重修。

察院 在儒學西。嘉靖間,巡撫都御史胡宗議改「分巡東兗道僉事駐此。」奏可。而僉事余寅者目規畫之。知縣劉逸營建,今廢。

布政司 在南門大街之西。洪武二年,知州薛原義創建,今廢。

按察司 ,在南門內大街之東,亦南向。與布政司俱同時創修,今廢。

府館 在布政司西南小巷。成化二十年,知縣劉纓建,今廢。

縣倉 在儒學西,今廢。

預備倉 在縣大門東南。舊在東關外,正統間,知縣羅斐建。嘉靖三十九年,知縣郭石以糧不宜儲城外,改建於此,年久圮壞。萬曆十年,知縣楊承父重修,改為「東預備倉。」 又西隅臨城郭村,朱壚、堌社各有倉,亦羅斐建。今廢。

稅課司 在東門內糖子巷。嘉靖三十七年裁革。

陰陽學 醫學 按「二學,洪武初設,在縣大門外左右,弘治十一年知縣馬文盛改建於城隍廟西,今俱廢。」

僧會司 在南門外顯慶寺。

道會司 在南門內真武廟。

養濟院 在東關郭門內。

嶧縣署 按《縣志》:在南門大街盡處,北抵城,東抵按察司,西抵街。洪武二年,知縣秦永修。正統九年,知縣王黻重修。正廳五楹,東幕廳,西架閣庫。後堂前列六房儀門。儀門外為二門。二門南為鼓樓。鼓樓外有坊枕街衢,扁曰「鳧繹」 ,名封。其知縣署居後堂之北,左為二丞廨,今廢一;右為主簿廨,今廢。東南為幕宅,吏舍環居焉。嘉靖間,知縣陶汝弼重修鼓樓,邑舉人潘愚有記。順治四年,土寇陷城,衙署焚燬官僦、民居。康熙五年,知縣仲弘道任嶧時,民捐工重建,題曰「子來堂」 ,有記。

鄒塢鎮巡檢司 舊在縣西北四十里《陳郝集》,嘉靖四十二年,移置城西六十里拖棃溝,今省。臺莊巡檢司 ,在縣東南六十里《臺莊集》,萬曆三十四年設,今省。

布政司 今改為察院,在縣治東南。正統六年,知縣王黻建。弘治間,知縣許承芳重修。

按察司 在縣治東。洪武七年,知縣張大剛建。隆慶間,知縣黃芬重修。邑人賈夢龍有《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