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3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南陽閘官廳 明宣德六年建。

陰陽學 在縣治西

醫學 在縣治東

僧會司 在縣治東南明覺寺。

道會司

預備倉 在縣東南隅

常平倉 在縣大堂東,係縣丞署改建,今重修。「水次倉 」 ,在南陽。

義倉三所 一在穀亭鎮、一在董店、一在預備倉側。

養濟院 :在南關外,久廢。康熙二十八年,知縣馬得禎重修。

惠民局 舊在縣前總鋪。

馬廠 舊在蘆嶺

單。縣治 在城中央。南扺阜財門,北依新琴臺。嘉靖五年,布政司參議侯位、知縣鈔秀同創規模。按今蒞政之廳曰「琴堂」 ,堂上有東西庫房,前為飛軒,甃以露臺,中為甬道,立聖訓亭,槐陰夾路,東為吏、戶、禮、承發司、鋪長。東盡為廠房,西為兵、刑、工、馬、科、架閣庫,為監獄。其前為儀門,傍有兩角門,東為土地祠,西為比糧廳,東西榜棚各七間,左右有「申明、旌善二亭」 ,「左彰善亭,右癉惡亭」 ,今廢。知縣夏維藩建。由治廳之後為便堂,前兩廂房。便堂之後為正衙,有燕廳,有寢室,有廚房,北有書樓。由縣治之左,入耳門而東,為管馬丞廨,西為管糧丞廨,為管河簿廨。門堂寢宇,制度略同。其吏胥居廬則分列六房,廊舍之後。察院 在縣治東。嘉靖五年,參議侯位創建。其制:大門之外設牆屏,入有儀門,內為庭墀,夾庭墀為兩廂房。中廳為激濁揚清,廳後為穿廊焉。便堂扁曰「清憲」 ,東西護房,延繚周垣,凡百一十五丈。

布政司 在縣治西。嘉靖五年,參議侯位創建。其制視察院差小,規模大抵略同。其大堂扁「承流宣化」 ,便堂扁「宣燕處」 ,隆慶改為兗州分府,規模益闊。今廢,地基小民租住,碑記尚存。

府館 在布政司西。嘉靖五年,兗州府同知鼎創建,其制度與二司同。隆慶二年,知縣夏維藩重修。今後堂傾圮,前堂五間尚存。

陰陽學 ,在縣治前。知縣鈔秀建,今廢。

醫學 在「陰陽學」 左,今廢。

社學 在醫學左。知縣夏維藩重修。

僧會司 在縣治西北隅普照寺內。

道會司 在縣治東北隅全道觀內。

養濟院 在縣西南隅,知縣賀遇春重修。「預備倉 」 在縣治東北,今廢。磚石木料盡被奸胥盜賣。

城武縣治 。按《縣志》:「宅中向明,其址南臨大街,北抵後街。明知縣王傳、劉遂相繼修。中為保民堂五楹,前為捲軒、為露臺、甬道為戒石亭,前為儀門三楹。明知縣于野亨、林嘉謨相繼修。儀門東西兩角門。儀門有甬道,前為縣門五楹,知縣劉遂修。門左右有門房,門外為屏壁。屏外過街東西二坊:東曰弘敷、西曰允殖,以」 木為之,雕楹刻桷,規制軒舉。今圮堂左為庫藏,堂右為幕廳、兩廳亭為東西六曹廊。西廊南為圜土犴,東向。中有鄼侯廟。大門內東為寅賓館,今廢。館後有土地神祠,俱知縣鄭漢增修。堂後為記室,為茶舍,知縣姚師嚳增修。穿廊後為宅門三楹,有穿廊,係知縣姚應鳳增修。後為中堂三楹,再後為琴「鶴堂」 ,有岑樓。知縣劉佐臨建。

捕廳宅 在縣治西

察院 在縣治東四十步。先為布政分司,後改御史行臺。門東向西入,北折為儀門、甬道、露臺始及大堂。堂後有穿,堂前大門外有屏,左右候亭後俱圮。今其基上建義學。

按察分司 在縣署東,與布政分司對。明知縣王達建。

府治 在二司直北,南向,北抵城,今廢為墟。勸農亭 在東關外三皇廟東。舊有廳三楹,今廢。

《陰陽訓術 》:在邑西門內,今缺。

醫學 在西門內,與「《陰陽》訓術」 並。今缺。

僧會司 在嚴福寺左,今缺。

《道紀》所 在城隍廟後,今缺。

申明亭 在縣門左,今廢。

旌善亭 在縣門右,今廢。

藥局 在布政分司南,今沒於民。

稅課局 ,在布政分司南,今沒於民。

養濟院 在邑門內街南。明知縣楊謙建,于野亨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