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4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隸房」 、書吏房各三間,宅門一座,前廳五間,書房三所,上房五間,東西房各三間,家廟五間,後鋪二所,花園十畝,亭一座。大門內俱莘朝、范縣修理,門以外本縣修理。萬曆丙午,知縣周三錫捐俸買磚砌南北甬道。

沂州署 按《州志》:「在城東北隅。元時罹兵火,節度使胡義重建。明洪武初年,知州羅希孟修,成化七年,知州張雲修。嘉靖三十年知州何格重加恢飾。正中為節愛堂,東北隅有題名碑記。東西為庫藏堂,左為幕廳,右為架閣庫。堂之後為存畏堂,進為內宅,有書房,曰香林館。堂外之東為同知廨,南為吏目廨,西為判官」 廨,自裁判廨廢。正堂五間,地震傾圮。自康熙癸丑,知州邵士新建。前為月臺,中為戒石亭。東序為吏、戶、禮房,為糧科,為倉科。西序為兵、刑、工房,為馬科,為承發科。西南為犴狴,中立獄神廟,中為儀門,左右為角門,左為收穀小倉,為申明亭,為土地祠。右為旌善亭,為寅賓館。正南為大門,左右為榜棚,前為屏牆。牆前有坊扁曰「齊魯名邦。」 自地震後,堂廡俱已傾圮,因頻年凶荒相仍,財盡力疲,寧安固陋,不能重整。茲以次第興修,蒞治改觀。儒學 門在櫺星門之東。內為學正宅。天衢坊係在迤北,歲久坍頹,知州邵士修葺之。雲路坊西為訓導宅,自奉裁俱廢。

沂州衛 舊治在州西南隅。後經藩以衛址為「掖庭。」 嘉靖二十年,改建洗硯池之西。中為正堂,南為儀門,為大門。經歷司廳在衛堂東,鎮撫廳在衛堂西,久廢。

陰陽學 、醫學 俱在州治西,廢。

永豐倉 「在州治西北」 ,廢。

預備倉 「在州治西」 ,廢。

稅課司 在南關廢

提舉司 在寶山莊,廢。

羅滕巡檢司 在向城集。

新添青駝寺驛丞 ,在青駝寺。

僧會司 在普照寺

道紀司 在祐德宮

察院公署 在州治東,因地震傾圮,未修。布政司公署 在州治西。舊為兵備道,改為西司。中為正堂,堂以北為穿廊,為退座,再北為後堂,西為廂房,南為月臺,中為儀門,左右為角門。地震傾圮,僅存大堂,未修。

按察司公署 在州治北。洪水坍廢,知州李萼因故址建立義倉。後倉廢,皆為民居。

道署 在州治西,舊為布政司公署。自明正德十年以兵備道涖鎮沂州,改為本道駐劄,漸加漸擴,遂成具瞻。照壁牌樓,扁曰「二東風紀。」 驛傳道徐惺創建。周圍棚欄,東轅門題曰:「整文飭武」 ;西轅門題曰:「察吏安民。」 大門一座,門外左右為文武修容。廳前各建鼓棚旗二:一曰「揆文奪武」 ,一曰「振綱肅紀。」 大門內東為土地祠,祠前為寅賓館,中為儀門,左右為角門。中為正堂,扁曰「天鑒在玆」 南為月臺,兩廊為皂隸房。堂迤東為籌遠樓,樓西為僉押廳,樓東為內宅,堂後北為書吏房。自地震傾圮,止存大堂。及今漸次修整,視昔改觀。俱東兗道李煖捐俸修置。

郯城縣署 按《縣志》,「在城東北隅。正堂五間,東西二間為庫藏堂東幕廳三間。堂前左右六房,科司共二十間。甬路中戒石銘一座。銘座前正南為儀門三間,左右角門二間,外為大門,門上譙樓三間,東土地祠、申明、旌善二亭,在縣治大門外。左右寅賓館三間,在儀門外土地祠西。知縣宅在堂北,凡三重。前正廳三楹」 ,東西廂房亦各三楹。

縣丞宅 在縣堂東北。主簿宅、典史宅在縣堂西。崇禎十五年,大兵破城,堂庫房科並三宅,官廨焚燬一空。

國朝定鼎,歷任官長俱各賃民房居住,官宅全未。

修整順治五年,本縣縣丞史標始建大堂、二庫,共五間。順治十一年,知縣張崇德繼建。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地震倒塌東庫一間,堂多毀裂,尚未修整。康熙十一年,知縣黃六鴻始于官宅舊址內,建草堂三間,東西廂房並宅門各草房三間。其餘宅並縣丞、典史二宅,俱未修整。稅課局 在縣治西,前後二層各三間。今廢為「小倉。」

按察分司 ,在縣治東。正堂三楹,穿堂、寢室各三楹。前後廂房六間,二門三間,大門三間,門西水廳三間。今傾圮無存,尚未修整。

布政分司 在文廟西,今廢為民舍。

府館 在布政司西,後廢。改建「馬神廟」 ,今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