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4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預備倉 在縣治東北。正廳三間,後倉房五間。東廒三十間,西廒三十間,儀門一間,角門二座,大門三間。門內西宿倉夫鋪屋三間。明成化十六年,知縣劉洪建。嘉靖十四年,知縣劉素重修。萬曆三十三年,知縣范宗文增修,易以磚瓦。今廢,惟正廳存。

保赤社倉 在縣治北。正堂三間,左廒四十間,右廒四十間。大門三間,二門一間,角門二座,門內倉夫鋪房三間。明萬曆十八年,知縣賈應墀奉文建,立社倉三十六所。萬曆三十六年,知縣范宗文遷貯城中。今廢。

兌軍糧廠 在縣東北六十里七級鎮。正廳三間,後廳三間,廚房三間,南廒十八間,北廒十八間,大門三間。明成化五年縣丞張祿建。正德十年典史張創修,嘉靖十四年知縣劉素修,今廢。新買兌軍廒廠 在七級鎮河西。舊兌軍廠原在河西,明季被水淹沒,頹廢已久。前任俱於河東賃民居收糧。但陽穀三十九里,在河東者僅一里,其餘盡在河西。每歲輸輓之時,爭舟而渡,民多露宿,耽延時日。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王天璧捐價銀一百三十二。

兩六錢。買「生員申銀榜、薛位、薛維瑄瓦草房二十四間,隨廒地畝一百六十三畝,以為收貯漕糧之所,里甲便之。」

戶部監兌察院 在縣東北六十里七級鎮。正廳三間,後廳三間,廚房三間,皂隸房六間,大門一座,儀門一座。明萬曆十八年,知縣賈應墀創修,今廢。

張秋新察院 ,在城內北司街。正廳三間,大門三間,二門三間;西皂房四間,兩角門二座,後堂三間,西廚房三間,宅門一座,影牆一座,後宅房五間,東西兩廂房六間,西號房一處,原係「明德藩典寶司衙門。」

國初變價陽穀,知縣具價銀二百一十兩買之為

荊門驛供應

荊門水驛 在縣東四十里張秋鎮河西。管河主簿廳 在張秋北水門內北廳街。工部西窯廠 ,在張秋西關外,今廢。

「椿草廠 」 在張秋,城隍廟迤南街東。

壽張縣署 按《縣志》:在城內稍東北。前左右鄰街,北聯預備倉,西接守道。大門三間,上鐘、鼓樓、寅賓館。大門內東。知縣曹勣刱建,扁曰「象咸堂。」 收稅所東西共九間。儀門五間。誡石樓,知縣馬時敘改木坊。牧愛堂三間,即正堂。贊政廳三間,在堂之右。庫、室、庫樓相聯,在堂之左。六房,左吏、戶、禮、承發司、架閣庫,右兵、刑、工、馬科,東西公廨,今廢。皂隸房東西各三間,短壁無戶。土地祠在二門內。鑾駕庫在庫樓東。二堂三間,廚房東西各三間,宅門一座,三堂三間,書房三間,上房五間,廚房東西各三間,家廟三間。茂對亭在宅東花園內。典史宅在縣治西。幕廳五間,書房三間,在廳之東。書役房各三間,宅門一座,正房三間,獄在南,倉在北。以上洪武十四年知縣譚道創建。庚子知縣張玉林大加修整。後知縣錢俊民、荀玹、吳珂、胡玠各繼續增修。丙午知縣周三錫重修。旌善亭在縣治東。申明亭在縣治西。陰陽學、醫學舊在縣治前,東向。今廢。

僧會司 在顯慶寺

養濟院 :正廳三間,草房二十間,在城西城隅。知縣周三錫添修。

預備倉 正廳三間,廒十四所,在北門內西。知縣周三錫重修。

「保赤倉」 七處 寇家營、上嶺、黑虎廟、沙陵、梁山、裴寺、竹口,倉厫傾倒,基址猶存,舊時盤委非人,收頭受害最甚。知縣周三錫委任壽官鄉耆查放,百姓稱便。

水次倉 在安平鎮河西。

布政分司 在按察司西,今廢為民居。

府館 在城隍、馬神二廟之間,知縣曹勣建。工部分司 在安平鎮河西。

兗州府捕河廳署 在安平鎮河西。

壽張行署 在安平鎮河西觀音寺。

壽張管河廳 在安平鎮河西南水門外。梁山巡檢司 在虎頭崖前。

新制公館 ,知縣陳璜捐俸醵資買置,在縣前西。

守道 「舊為按察分司,在縣治西。嘉靖四十五年,知縣孔詩鼎新之。隆慶元年,改分巡道駐劄。萬曆六年,奉例裁革。二十四年,又改分守東兗道駐劄。」 大門三間,儀門三間,正堂五間,穿廊三間,後堂五間,東抄案房三間,西門子房三間,《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