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4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醫學 在縣治前街東,洪治七年建。

義倉 在縣治東北 。預備倉 在義倉西。僧會司 在縣治東南壽聖寺內。洪武十五年建,有址在。

平陰縣署 按《縣志》:在城西北隅。明洪武元年知縣黃澤建。成化十六年知縣蔣昺重修大門、鼓樓三間,後改樓為大門三楹。由儀門而北,正堂三楹,扁曰「清慎勤」 ,前有捲廈。正堂之後為後堂,又後為官宅。正樓三間,東西房各三間。萬曆七年知縣牛犉建,繼修於山陽李潤民,易正堂扁曰「嚴慈堂。」

皇清順治四年,知縣劉昇祚重修後宅,有記。九年,知

縣陳秉直重修。大堂扁曰「製錦堂」 ,有碑記事。又縣丞宅,今廢。幕廳在正堂之西。又西為典史宅,亦三楹,今為廳。戒石亭在正堂前。亭前為儀門,又前為鼓樓,即大門。樓久廢,堂之左右為六房,後為吏舍。庫在堂東。獄在儀門西。架閣庫、支應庫列堂左右。寅賓館在門內迤東。衙神祠在寅賓館後。明知縣王自謹建,順治三年,知縣劉昇祚重修。獄神祠在大門內西偏。大門內有石豬一,係城鎮物。大門外石獅一對,正德年張元祥製。

布政分司 在治東。穿堂、後堂西書吏房,東廚房,正堂前,左右皂隸房,前為儀門。明萬曆十年,知縣牛犉建東、西角門外為大門,今廢。

按察分司 在布政司東,制度皆同。亦牛犉建。後知縣李潤民、郭子智重修。順治四年,知縣劉昇祚重修。九年,知縣陳秉直又重修。今為察院。府館 在縣宅後,制度與察院同。知縣徐州牧建,今廢。

興文館 在東門內,邑人侍御孫琉置。今借為知縣劉昇祚生祠。

陰陽學 在治東

醫學 在治西,今俱廢。

僧會司 在福勝寺

養濟院 在縣前街西

《羈犯人》鋪 在縣前街南。

預備倉 在北門迤西

漏澤園 在東門外會仙山東北。知縣蔡可陞置。

陽穀縣舊治 。按《縣志》:在城西南隅。正廳五間,抱廈三間,東庫房二間,幕廳三間,東司房七間,西司房七間,樓一座,儀門三間。知縣宅在縣廳後。縣丞宅在縣廳東。管馬主簿宅在縣廳西,後改管河,移署。張秋典史宅在縣廳東南。吏舍在縣廳西南。明洪武三十年,知縣劉源建。正統十一年,知縣楊茂重修。弘治二年,知縣孫預重修。嗣後屢經修葺。

皇清順治四年,土賊丁惟岳破城,衙舍盡燬。惟典史。

宅尚存

今縣治 在南街,正廳五間,大門瓦房七間,儀門一座、兩皂房六間,後堂五間、兩廂房六間,宅門一座,後宅五間,廚房二間、後草房八間,磚樓一座。原係邑生員侯振邦私宅,前任僦居。康熙十年,知縣王天璧捐資購之。河廳、荊門驛、三閘並快皂壯班等各捐輸有差。但地非南嚮,尚擬移歸舊址云。

儒學 :詳見《學校》。

察院 在縣治東。正廳五間,後堂五間,東司房三間,西司房三間,廚房三間,儀門三間,前房三間。明洪武五年,知縣孫俊建。宣德六年,知縣楊茂重修。成化十九年,知縣劉洪重修。萬曆三十四年,知縣范宗文重修。

布政分司 在縣治東。正廳五間,後堂五間。明正統四年,知縣楊茂創建,今廢。

鐘樓 在縣治東

鼓樓 在縣治西,今廢。

馬廠 在縣治西。明宣德七年,主簿魏奇建。成化二十一年,知縣王佐重修。

醫學 在縣治東南。明洪武十七年,馬敏建,今廢。

陰陽學 今無存

社學 一在北街,一在南街。俱知縣范宗文建,今廢。

譙樓 在縣東四十里會通河西岸。明弘治六年建。

養濟院 在縣治東。正廳三間,前門一座,草房二十間。明洪武十七年,知縣宋德建。嘉靖十四年,知縣劉素重修。今廢。

申明亭 在縣治東,今廢。

旌善亭 在縣治東,今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