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4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舊址,前為坊為屏。舊在坊內,今即坊之棖楣,施木屏焉。為大門,為儀門,為左右角門。中為正堂三楹,中為準字池,東西為庫各二楹。又東為贊政廳,為鑾駕庫,又西則思聖堂在焉。內有杏壇亭,今廢。正堂前為月臺,為甬道,為戒石亭,其兩翼為六曹吏廨,後為穿廊。延津周公易以壁為退堂,其額曰「忠過兩思。」 東西為耳房,又前為東西廂,最後為宅。儀門之外東為土地祠。接祠而南為寅賓館,永清張公創建。其東南斜峙者為「中都餘韻樓」 ,舊名五椿譙樓,建大門上,以上森然有五椿,故名。巴蜀趙公移此樓之東,曠地一區,方數畝許,瀦水澄泓,荻蘆掩映,登臨眺覽,亦一勝也。又有旌善亭、申明亭,獄在大門內,男女各一區。

常平倉 在縣治東,今廢。

預備倉 在新察院東

保赤倉 ,即社倉,分置各里二十餘所,今俱廢。兌軍倉 在袁家口水次。

農桑園 在城一區,在鄉四十八區,俱廢。補助廠 「永清張公建。」 東西兩關各一區,孳牛儲種,以給貧民之不能耕斂者。

養濟院 舊在南街東,今移布政司前。

醫學 在縣治前,今廢。

「《惠民》藥局 」 在關王廟東,今廢。

漏澤園 :在城北二里許邑厲壇側。

草夫廠 在縣治西

支應所 在「按察司前。」

官蔬園 在西關,今廢。

丞署 在縣治東

捕署 在縣治西

主簿衙 在南旺,距城三十五里,以職「麗《水衡》」 也。

稅課局 陰陽學 、僧道會司 俱在縣內。遞運所 在城南二十里。

布政司 在舊察院之西。正統四年,縣令衛公昉建。

按察司 洪武五年,縣令陳公宗義建。

太僕寺 。嘉靖間設,後與種馬法俱廢。詳見《馬政》。其在南旺者,則為總河部院。

工部分司者二 :一為河道郎中所駐,一為泉閘主事所駐。

府館 駐《管河》同知。

分巡兵備道 在城西北楊家橋,距城八十里東阿縣署 按《縣志》:在狼溪橋東。明洪武八年,知縣朱真建,弘治十三年,知縣秦昴鼎新之。廳舊三楹,拓而為五,命曰牧愛堂。其兩翼為六曹廊房,其後為恪共堂,扁曰「棠陰深處。」 其東為贊政廳,西為儀仗庫;前為月臺,為甬道,為戒石亭;又前為儀門,為近民樓。萬曆四年,知縣白棟於儀門東建寅賓館。萬曆六年,知縣朱應轂於恪共堂左建「萬億庫。」 知縣宅在恪共堂後。廳事三楹,曰「自公堂」 ,又後曰致祥堂,左為鳴琴堂,右為寶劍軒,後為一槐亭。宅內有大槐數株,可數圍,其旁有亭一區,舊呼為「大樹亭」 ,不詳其始。萬曆五年,知縣朱應轂更名曰「一槐亭。」 亭之東南為雲翠軒,萬曆七年知縣朱應轂建。縣丞、主簿、典史宅俱在贊政廳之東。其公廨則各隨六曹廊房分左右焉。旌善亭在縣治前街東,申明亭在縣治前街西,俱洪武八年知縣朱真建。鼓樓二座:一在儀門前,弘治十一年知縣秦昂建,即今之「近民樓」 也。一在安平鎮河西岸,弘治十七年通政韓鼎建。鐘樓二座:「一在縣治前壽聖寺內,成化二十二年知縣夏時建。一在安平鎮河東岸,成化二十二年管河通判邵廷貴建。」 官廳二所一在南郭外靈惠祠南,一在北郭外演武場西,俱萬曆四年知縣白棟建。養濟院「在縣治北,洪武八年知縣朱真建。」 夫廠在縣治東,弘治十一年知縣秦昂建。明季崇禎間,縣治「牧愛堂」 及恪共堂、儀仗庫、近民樓,悉為土寇焚毀,至

皇清康熙二年,知縣劉沛先重建「牧愛堂」五楹。近民

樓五楹,其兩翼六曹廊房漸次修舉,覆以草茅,未及壯麗者,力未逮也。

察院 在縣治東南。正統四年,知縣葉麒建。按察分司 在縣治東南。洪武八年建。

太僕分司 在縣治東。宣德六年,知縣葉麒建,今廢。其在張秋者,則有軍門都察院、管河、工部郎中司、舊行臺館、新行臺館、管河同知廳、捕務通判廳。

稅課局 在縣西南六十里安平鎮。正統九年,大使宗銘建。

陰陽學 在縣治前街西,弘治八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