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5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十八卷目錄

 兗州府部彙考十

  兗州府學校考

職方典第二百十八卷

兗州府部彙考十

兗州府學校考    府州縣志合載

本府

本府儒學 舊在府治東南。唐兗海觀察使劉莒卜創。自宋迄今,規制屢更。至明洪武十八年,陞州為府,改建於府治之北。廟制:大成殿五間,兩廡各十三間。前為戟門三間。㦸門之左為名宦祠,祀公儀休等二十三人。戟門之右為鄉賢祠,祀展禽以下四十八人。明正德十年,郡守童旭闢戟門西隙地,以祀名宦、鄉賢。前為泮池,池上三橋,橋外為櫺星門三間,廟門之東為學門。大成殿後為明倫堂五間,堂前四齋,東西各十間。後為尊經閣,東為饌堂。啟聖祠三間,在大成殿西北,明移東南,後建文昌祠。其敬一亭在西齋房西。教授宅、訓導宅俱在東、西齋後。舊泮池原在櫺星門內,明萬曆二十六年,魯王助金改建於神路上,出百步外。至三十八年,知府吳汝顯素精《堪輿》,謂「其池去學宮遠,形勢渙而弗屬,戟門前尤為秀氣所鍾」 ,捐俸百金,躬親營度,鳩工繕造。鑿池深丈餘,周圍十七丈,為半月形,上建三橋,俱飾雕欄,磚石灰木,費極浩繁,工緻堅固。知府吳汝顯親臨祭觀樂,見其器多殘缺,遂捐俸三千餘金,將鐘鼓琴瑟塤箎祝敔等件,重加修理,煥然改新。

章賢書院 在東橋北。嘉靖八年,知府劉夢詩建,祀「鄉賢。」 今廢。

承訓書院 在學東北,今廢。

射圃 在學西南。明鄒善有《觀德亭記》,今廢。學田六區 ,其一五十四畝,在府城西南五里,明嘉靖十五年,知府呂綸置。其一九十三畝,在寧陽縣南,隆慶魯宗、朱觀烄置。其一六十七畝,坐落城南十里王因村,萬曆知縣吳汝顯置。其一七十一畝四分。文揚地二段,坐落北辛王社,萬曆知縣張銓置。其一八十二畝,明天啟知府王隆德置。其一地一頃,坐落南砂堆社,二甲。

皇清順治十有八年,通判石惟慎買置。

滋陽縣儒學 在縣治東。元時為兗國復聖公廟址,後毀於兵。明洪武初,兗州同知徐良仁復建復聖公廟。十八年,始設滋陽縣,知縣徐仲讓乃即其地為學。正德十一年,知府童旭東拓基地,復遷。

聖廟居中。堂齋倉舍、各以次興建如制。天下郡縣

皆祀先師,惟滋庠專祀顏子,以兗國為封地也。嘉靖間,知縣錢乾、江應昂、李子茂,隆慶間,知縣王旋、王蔚相繼重修,其制與他邑同。惟堂齋之外有克復、誠明二堂,敬一亭前有泮水泉。廟門之西有陋巷,以「復聖」 里居所近,禮部尚書邵實有《記》。廟門之東為名宦祠,祀漢瑕丘令鍾離意,唐兗州刺史宋璟、陸荁,明知縣胡紳、張德高、張環鄉賢統於郡庠學內正殿,舊祀顏子。萬曆三十八年,知府吳汝顯以天下學宮皆祀孔子,而茲獨祀顏子,於義不安。乃創建尊經閣於後,即閣下建殿,迎《復聖》入祀。改前「復聖殿」 為「大成殿」 以奉。

先師並修左右兩廡,一如他邑制。附《改正祀典碑》

記於後

皇清順治九年,知縣宋文運塑新先師及四配十哲:

等像

文昌祠 建於泗水橋南,一建於關公息馬地廟左,一建於修真道院後。

顏子書院 在縣治南八里。自唐開元間,加封兗國公,立祠於此。歷代因之,春秋祭告。其後廟移郡城,改為「書院。」 今廢。

文在書院 :在少陵臺下。康熙二十二年,知府張鵬翮改修。

學田 四頃二十七畝八分。每畝徵銀三分五釐。

外州縣

「至聖先師廟 」 ,在曲阜縣中,即闕里故宅也。中為

正殿九間

先師南面、四配、十哲分侍左右。後為殿寢七間。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