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5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夫人幵官氏。寢殿之東,為殿三間,西向,以祀伯魚。寢殿之西,為殿三間,東向,以祀子思。又後為聖蹟殿,正殿之前為杏壇,即講堂遺址也。漢明帝幸孔宅,御此說《經》,後世因以為壇。壇左右為兩廡:東廡五十間,祀澹臺滅明以下五十四位。西廡五十間,祀宓不齊以下五十五位。杏壇前為宋真宗御贊石碑十有二。又前為大成門,門凡五間,旁有掖門,左曰「金聲」 ,右曰「玉振。」 大成門之外,有唐、宋、金及明御碑五座,各覆以亭碑。亭之左為居仁門,又左為毓粹門,是為廟東碑。亭之右為由義門,又右為觀德門,是為廟西碑。亭之前為奎文閣。閣凡五間,制甚壯麗,亦謂之「藏書樓。」 閣之左右各有掖門三間,漢、魏古碑在焉。閣前為廟門五間,廟門之前為大中門三間,門牓舊為宋仁宗御書「大中之門。」 前有三門。三門之前為石橋三,以跨璧水。石橋之前復為大門五間,東西各為一坊,牓曰:「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其前有石坊,牓曰:「太和元氣。」 坊前為石,鐫萬仞宮牆。此東西大道也。自廟門以內,松柏千章,皆數百年物矣。廟之西偏為啟聖公廟。前為正殿三間,後為寢殿三間,以祀夫人。啟聖廟前為金絲堂三間,以貯樂器,即孔子故宅,魯共王聞樂處也。宋時建五賢堂於此。明改建,易以今名。堂前為啟聖門。廟之東偏為家廟五間,祀宣聖二世、三世及後之有功德者,俱考妣一櫝如《家禮》制。孔氏子孫私祠。家廟之前為詩禮堂三間,宗子所為糾族宣訓者也。舊為宋真宗駐蹕之所,已以賜孔氏之族,使為齋室,明更為今名。堂前為燕申門。其他齋房、祭庫、神廚、牲房,罔不備列。四隅為樓,以比王宮之制。廟左為衍聖公第,又左為闕里門,古闕里在焉。廟創於魯哀公十七年,兩漢、唐、宋代有修飾,至金皇統大定間,制乃「大備。」 元凡三修。明洪武間,奉詔修營。永樂十四年,改撤其舊而新之。成化十八年,始廣正殿為九間,規制益宏。弘治十二年災,奉詔大加鼎建,遣輔臣祭告,皆有御製碑記。嘉靖、隆慶以來,守臣相繼增修。萬曆甲午,撫按鄭汝璧、連標等,復開甕城重門,前後各有碑記。歲以四仲上丁行禮,祭用太牢。衍聖公主祭曲阜,縣官以羊豕各一。助祭,樂舞祭器俱如太學。啟聖公廟與先聖同日祭,以顏、曾、思、孟之父暨朱、程、蔡父配享。孔林 在曲阜城北三里,先師墓高丈餘,前為石壇,其厚三尺,方亦如之。壇石縱橫各七,其數四十有九。墓前一室東向,相傳子貢廬墓處也。其左數步為伯魚墓,其前數十步為子思墓,外有壖垣環之。墓之東南為享殿三間,殿前有石翁仲二,「左執笏,右帶劍,石麟、石虎四,石華表二。」 漢永壽元年魯相韓叔節所建。前有廟門。廟門之左有宋真宗駐蹕亭,亭前有輦路。廟門之前為洙水,水上有橋,橋南為觀樓,樓在周垣之外,魯故北城也。南為林坊,坊之前為大石坊、五洞。萬曆二十二年,撫按鄭汝璧連標建孔林圍徑十里,繚以周垣,林大茂密,多不知名,數千百年物矣。孔林祀期,春用寒食,冬用十月朔日,衍聖公主祭。

尼山聖廟 在曲阜東南六十里。其山五峰西峙,謂之五老峰,中峰即尼丘也。周顯德中,魯守趙某始於其地創廟,以祀夫子。宋慶曆癸未,文宣公宗愿大建廟宇。元至順三年,衍聖公思晦請命重建,賜額「尼山書院。」 立講堂、學舍、祭田,設山長一人奉祀。其制:中為大成殿五間,以奉夫子;後為寢殿三間,以祀夫人;東廡三間,以祀伯魚。西廡三間,以祀子思。廟之西北為啟聖公廟,廟後有寢,祀顏氏夫人。其西南為毓聖侯廟,以祀尼山之神。宋仁宗皇祐二年,封山神為侯故也。廟之東南有觀川亭,其下有坤靈洞,洞中有石床石枕,有孔子危坐石像。洞前蓼水過之,命曰「智源之溪。」 洞後有壑焉,命曰「中和之壑。」 其東則顏母山也。與尼山相對,溪流其中,元人虞集、陳繹曾有記。歲以二月十八日、八月二十七日祭享顏母山,同日俱曲阜縣官行禮。

啟聖林廟 :在曲阜城東二十八里,南負防山,北臨泗水,《禮》所謂「合葬於防」 者是也。金明昌間,衍聖公孔元措表其神道,有廟、有門。墓祭春用清明,冬用十月三日,衍聖公主祭。

復聖公廟 在孔廟東北三百餘步,即陋巷故宅也。巷北有井,名曰「顏井」 ,歷代顏族世守之。宋熙寧間,太守孔宗翰構亭其地,命曰「顏樂」 ,蘇軾為記。歲久亭圯。元元貞間,衍聖公治復命顏族構於故基,繚以周垣,設兗國公像祀焉。延祐四年,因南臺御史段傑請,大修顏廟,以亭為門。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