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5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順元年落成,歐陽元奉敕為「記。」 明洪武、正統間相繼重修。成化二十二年大修,廓其規制。弘治十五年奉敕重修,正德己巳落成。各有御製碑記。廟制:正殿七間。殿後為寢,以祀夫人戴氏。其前為顏樂亭,旁為兩廡,左祀二代歆,右祀三代儉。亭前為復聖門,又前為二門,門西顏井在焉,覆之以亭。前為大門,又前為櫺星門。萬曆甲午,即櫺星為大坊,牓曰:「陋巷。」 由二門而左,為齋堂,齋堂之後為家廟。由二門而右,為退省堂,堂後為杞國公廟,有殿有寢,廚庫牲房具備。宗子居第在廟左方。祭用春秋仲月上丁,宗子博士主祭。

顏林 ,在魯城東二十里防山之陽,有石刻曰「先師兗國公墓。」 墓前一石鐫兩甲士背負而坐,一執斧,一執金吾。又一碑渰沒不存,惟坐趺在,墓高丈餘。杞國公墓在兗國公墓西北,林木森鬱,其地廣衺各一百五尋有五尺,有祀田六十畝,歲收其租,以奉時祭。按任昉《述異記》云:曲阜古城顏林墓上,石楠二株,可四十圍,土人云顏淵手植木也。顏林之西北為侍郎林。顏氏自晉唐以來,為黃門、中書侍郎及六部侍郎者,前後凡十三人,皆葬於此,故云。其地周圍可二里餘,顏氏之裔祔焉。墓祀春用清明,冬用孟冬朔,宗子博士主祭。

曲阜縣儒學 舊在曲阜故城內。正德九年,知府童旭因遷縣治,改建於

聖廟之東。嘉靖五年,督漕侍郎章拯復徙於廟西

矍相圃故址,十二年,巡按御史方遠宜增修。其制有學,無廟,堂、齋宅舍與他邑同,有泮池、射圃、饌堂,學田五畝有奇。名宦、鄉賢二祠俱在明倫堂右。名宦祀魯士師展禽、魯相公儀、休明知縣孔克伸、孔克仲、孔鄉賢祀魯公明儀林放、秦少傅孔駙,宋御史中丞孔道輔,明朝左中允孔諤,詹事孔公恂,侍郎魏紳,布政孟麟,尚書孟鳳,知州孔彥祿。

孔、顏、曾、孟四氏學 在孔廟東,舊名孔氏家學。魏黃初二年,令魯郡修起舊廟,又於其外廣為室屋,以居孔氏學者。歷代因之。宋大中祥符間,知縣事孔勗就廟側建學。延祐間,入顏、孟二氏子孫,其名仍舊。至明洪武二年,乃改為三氏子孫教授司,設教授一員,從流官推轉,歲廩穀九十六石。學錄一員,以孔氏為之,歲廩穀六十石,皆由孔廟佃戶出辦。每員齋夫銀二十四兩,由曲阜縣均徭征派。正統九年,衍聖公孔彥縉奏准三氏生員,許應山東鄉試。成化元年,衍聖公孔弘緒奏准降給「三氏學」 印。三年歲貢一人。嘉靖十年,撫臣奏准三氏子孫,照依州學,定廩膳三十名,增廣三十名,附學無定額。二十年,奏添廩米三百六十石。二十三年奏加膳夫六名,以後照州學,四年三貢。萬曆十年,知縣孔弘復改遷按察司東,益恢其制。十五年,山東撫按李戴、毛在奏增曾氏子孫,改為四氏學。其制有學無廟。中為明倫堂,後為尊經閣,閣後為公子學,舍左教授宅,右學錄宅,前為號房。儀門之東為文昌祠,南為泮宮、射圃、學田四十五頃。萬曆四十二年,知縣孔貞叢遷。

聖廟西華門外今址

洙泗書院 在縣東北八里。元至正十年建。尼山書院 在縣東南六十里尼山之麓。學田 八頃七十七畝有奇。每畝徵銀一分八釐。

社學 十六,社各一所。設立教讀,時加考選,俾訓童子,誦讀之聲聯里巷焉。

寧陽縣儒學 在縣東北,故射圃也。元時嘗為縣治,已而縣治別遷,以其地為學。至元間,縣簿靳良弼創建。明朝宣德「間,知縣孔朝、弘治間,知縣趙琮相繼重修。嘉靖間,張文鳳增修泮池,主事游季勳、知縣汪大容等重修殿廡。隆慶間,知縣秦吉士、何玉德亦相繼修之。」 殿堂、門廡、廚庫、牲房、書舍、射圃,俱如他邑。學田一頃九十畝,何玉德置。學士許彬有《鄉貢進士題名記》,訓導楊俊有《重修儒學記》。名宦祠在

文廟門東。杞、周高、柴,唐庾賁,明朝翟弁鄉賢祠在文廟門西,祀漢鄭弘、王章、戴封、劉梁,後漢劉貞元。

王治明朝許彬、王賢、孟統。萬曆二十六年,知縣徐汝翼念邑科第稀少,用堪輿家言,更新完舊,功猶創始。崇禎年間,知縣冀弘道重修。

皇清順治七年,知縣及畬重修。康熙七年六月地震。

大成殿圮。康熙十年,知縣劉興漢重建,並重修大成門、泮池、櫺星門、萬仞牆及兩齋。

學田 一十六頃六畝。每畝徵銀二分二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