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5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高子羔祠 於名宦致祭之外。明崇禎元年,知縣張子恭在縣治前街東創建。祭用春秋二仲上丁,日久焚毀。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趙纘改建城東南隅。二十七年

知縣陳學夔移建南關外路東,請以後裔高美為「奉祀生。」 三十六年,知縣李溫皋重加修葺,捐俸祀地二十畝,給牛一隻,坐落泗莊社胡村,以為奉祀贍貲。

復聖公祠 在縣西四十里。顏氏子孫有居於此者。元時因立廟以祀之,仍復其家。明朝因之。鄒縣儒學 在縣治南。元元貞元年,縣尹司居敬徙建西門之內。明洪武三年,知縣桂孟重修。宣德間,知縣房喦改建正殿。嘉靖四十五年,知縣章時鸞「重加修葺,又建教官宅三區、射圃三楹。」 萬曆九年,知縣許守恩重修文廟,改鑿泮池於櫺星門內,啟聖祠三楹。生員鞏尚仁修名宦、鄉賢祠一所,在明倫堂西。邑人潘縉建「名宦祠:漢鄒令鄭弘,宋提舉程振,鄒令黃廷堅,元縣尹司居敬、宋璋、顏瑜,明知縣桂孟、朱瑤、房喦、張太章、時鸞,教諭樂暉。」 《鄉賢》祀漢丞相韋賢、韋元成、匡衡,晉雍州刺史唐彬,明長沙府通判趙璧。萬曆三十九年,知縣戴繼先重修櫺星門兩廡及祠亭。

子思書院 在城東南隅。元元貞初,縣尹司居敬創建。

學田 兩頃九十五畝四分八釐。內五十四畝每畝徵銀六分。餘二頃四十一畝四分八釐,每畝徵銀九釐。

社學 萬曆三十五年,知縣胡繼先創立四關四所,各社二十三所,今廢。

子思祠 在縣城外東南隅。祠西舊有子思書院,院西曝書臺,臺西斷機堂,基址相並。按《三遷誌》:「孟母三遷,始徙舍學宮傍。」 學宮即子思講堂也。

子張祠 原係南關社學。萬曆四十三年,知縣胡繼先任時建為「顓孫子張祠。」 知縣黃應祥又設。祭田一頃一十三畝。坐落龍河村,春秋有司主祀。

亞聖公廟 在縣城南道左。宋景祐四年,龍圖閣學士孔道輔知兗州,訪孟子墓,得於鄒縣東三十里四基山,因於墓傍建廟。政和四年,奉詔重修,賜祭田百畝,以給守者。後以距城遼遠,徙建東門之外。宣和四年,縣令朱岳倡義重修,邑士共出私錢二百餘萬,徙建南門之外。重門夾廡,壯麗閎偉,規制大備矣。金泰和甲戌,嘗燬于兵,惟門垣在,幾八十年。元元貞間,縣尹司居敬重修。元末,復燬于兵。明初,知縣桂孟與宗子思諒復鼎建焉。二十四年知縣趙元昇,永樂元年知縣朱珤,洪熙元年房喦,天順二年知縣劉恭,成化四年巡按御史吳遠,相繼修葺。歷歲即久,多所圮廢。至弘治十年,博士孟元以請,乃詔巡撫都御史熊翀大加修建,視舊益恢。大學士劉健奉敕為《記》。萬曆九年,知縣許守恩復修葺之。其制:正殿七間,《孟子》南面,以樂正子配。寢殿五間,祀亞聖夫人。東廡七間,以公孫丑、浩生、不害、陳臻、屋廬子、陳代、公都子、高子、盆成、括子、叔疑、韓昌黎從祀。西廡七間,以萬章、孟仲子、充虞、徐辟、彭更、咸丘蒙、桃應季孫、孔道輔。從祀殿前為承聖門三間,左為鍾靈門,東向;右為毓秀門,西向;前為儀門三間,又前為櫺星門,門左右為二坊,牓曰:「繼往聖」 、「開來學。」 廟左為啟賢門,門內為邾國公殿,殿後為宣獻夫人殿,廟右為致敬門,門內為致嚴堂,堂後為孟氏家廟,倉廚庫、齋俱備如制。宗子居第在通衢之西,與廟門對。歷代碑記詳見《藝文》。

孟母祠 在縣城南子思書院之右,相傳即孟子故居也。有臺高丈許,世稱為「孟子曝書臺。」 元元貞元年,縣尹司居敬於臺西構室,曰「斷機堂。」 歷歲既久,堂頗摧瓌。至元元年,僉憲楊國賢行部至邑,命有司重葺。明洪武二十八年,參政康民遠、僉事王亨各捐己俸,仍舊址而新之。永樂、宣德間,知縣朱珤、房喦相繼重修。天順五年縣丞宋融乂加修復。

泗水縣儒學 舊在城外東南一里。宋元豐間,知縣韓祗勤所建。元末廢。明洪武八年,知縣潘從善移建城內東南。成化間,知縣蔣寬、曹瓏。嘉靖間,知縣袁渠、楊銓、張祚相繼重修。殿堂、門廡、廚庫、射圃如制。有講堂三楹,在明倫堂後。名宦、鄉賢同祠在學門內。知縣張祚建,以唐縣令孔萱、孔光嗣。明知縣袁渠為名宦,子「路為鄉賢。」

皇清順治初年,知縣王明輔重修。十二年,知縣陳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