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5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明邑令宋聚奎於萬曆七年,始建「奎光閣」 於

文廟前之「龍臺」 ,至萬曆三十八年,牛公文明乃移。

文昌於中,遂名「文昌閣。」

皇清順治七年,王公國榮因舊制修之,增祀「張仙」於

側,歲久漸圮。康熙二十有九年,邑庠生房樹極等捐貲重修,殊壯厥觀。

學基 南北長大尺四百七十四尺。南至官街,北至城馬道南,闊大尺一百六十尺。東至武家宅,西至王庭栴宅北,闊大尺四百四十尺。東至舊水亭外,西至城馬道。

學田 :學田原額二頃五十畝,內租地一頃三十六畝,每畝徵銀一錢四分九釐五毫七絲;又地一頃一十四畝,每畝徵銀四分八釐四毫二絲。查《碑記》,「元泰定元年濟寧路。世祖至元三年改魚臺,屬濟寧路魚臺縣達魯花赤,管本縣諸軍奧魯勸農事朵羅及置買鉅野縣番車保住人軍戶王社長兄弟等地一契,為」 贍學田。此魚有學田之始也。明萬曆八年,知縣朱聚奎添置學地等契,事經久遠,業遭奸民侵占,租累學役墊賠。康熙二十七年,知縣馬得禎按籍清查,歸正於學。教諭王謙志為作《齋膳田租記》。

崇德書院 在穀亭鎮。明嘉靖間,邑人韓襄偕隨鶤建,有講堂齋舍。弘治二年,隨鶤又偕李君者修之。崇禎八年,知縣張文顯重修。俱見《碑記》。棠滸書院 在穀亭鎮。明嘉靖間,分司主事楊撫建,旋改公署,後仍復為書院。

社學 :按:宋《聚魁記》云:「西社學在西南隅水濱,改淫祠而為之。」 又曰:「穀亭鎮北有小書院,可作社學。」 是在城者已有,而在鄉者尚未就也。今鄉、城俱無遺址,莫考。

皇清憲臣廣厲學宮,飭所屬建社學,以復《三代鄉學》。

之制。前邑令沈鉉吉艱於締造,祗行延請社師,以報遵依,而學至今仍闕云。然學之闕典甚多,固不獨社學也。王謙志曰:「堪輿家言,多不可信。然每見郡邑學宮,苟制度得中、形勝完備者,類興科第,蔚人文意。三才因應,理有固然。堪輿家言,未盡誣也。魚邑學制,闕略尚多,然費重工繁,談非容易。惟取不甚艱鉅,而堪」 輿家爭言其益者,附記於篇,餘則姑存其目焉。昔明萬曆間,縣尹劉君以廟前蔽翳,買櫺星門外民居撤之。啟離位,達龍臺,甚虛敞矣。然一水茫茫,前太空闊。堪輿家以「靈秀少凝」 為嫌,欲於外更建一坊為龍門,設一栰為仙舟。龍臺接南城,上置一門為天門,又於櫺星所枕衢首建一坊為雲路,俾入廟瞻聖者皆從此入泮。池左牆外積水毋涸,中蓄遊鱗,種蓮盈窪,可名「瀛洲。」 修補如此,邑之人文當大振。余味所言,因勢乘便,費似無幾。今邑科第缺有間矣,懷才負異之士,亦有抑鬱思奮者乎?乘募捐修學之賢父母相助經理,將天光臨,地靈傑,人文接踵無難也。其曷圖之。

馬公書院 康熙三十年冬月,知縣馬得禎建門一所、堂二宇,在東大街。魚自為邑以來,城中未有書院,誠屬闕制。維公修學、修志之後,並創補之,俾數千百年曠典稱完備焉。而善政善教,士民無可以報,爰即後堂尸祝於公。詳見邑進士劉芳聲《記》中。

單縣儒學 舊在舊縣治東南,宋、元屢修。明正統間,知縣高節拓其基而新之。景泰間縣丞葛全、天順間知縣金輝、弘治間知縣成文、正德間知縣石鼎,相繼修葺。嘉靖二年,城壞於水。五年,參議侯位改遷新城,建學今址。其制:學在廟西,餘同他邑。名宦、鄉賢二祠俱在殿東。名宦祠:「《春秋》,單父宰宓不齊,巫馬期,宋知州事呂公著,元州守楊仁風馬詔李彥瑞,明知縣陳葵。《鄉賢祠》:晉左丞郗詵,明常德知府秦時中,御史馬貫,序班田疇,尚書秦紘,光祿卿張賓。」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韓第重修。

學田 二頃八十三畝,每畝徵銀六分四釐五毫。

二賢祠 在舊城北臺上,祀單父宰、宓子賤、巫馬期。宋慶曆四年,知縣孔叔詹建,因兵燹,祠廢。明景泰五年,知縣葉斌重修,有記。嘉靖六年,參議劉淑相創建堂階、門宇,春秋上丁致祭。文昌祠 在舊城,久廢。今建於新城城隍廟右。城武縣儒學 在縣治東。元至元間,縣尹馬伯琦因宋遺址修建。明知縣劉恕、張盤、林嘉謨、鄭漢相繼修復,諭德趙琬,大學士劉定之、都御史任瀛各有記。名宦祠在戟門左,祀宋主簿王禹偁,元縣尹曹世貴、馬藻,明知縣王逵、楊謙,教諭伍誾。鄉賢祠在戟門右,祀漢諫議大夫張燾,宋丞相龐籍,尚書祝惟嶽,太保馬默,元御史中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