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5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苗好謙明修撰。韓克忠員外郎。郭璽俱鄭漢建。

皇清順治初年,知縣劉佐臨、教諭唐价重修。

文昌閣 在聖殿東城垣上,聳然特立。

魁星樓 在聖殿東南城垣上,遠望數十里。

皇清劉佐臨於康熙壬子歲立。

尊經閣 在明倫堂後。傳其規模宏大,今久廢。雲梯 在屏牆正南三十步許。城路修為階級,曰「雲梯。」 上有坊,遇賓興大典,邑宰送士子登其處。儒學趙于京因坊廢,立木坊於街口,曰「雲路。」 「月臺 」 在尊經閣後二十步許。四面皆水,此臺特出。其形如月,與泮池遙相環抱;蓋學宮之鎮山也。

學田 ,南賈莊並吉王村共學田兩頃五十八畝四分,東桑梓村學田一十六畝五分,輝賓村學田六十四畝五分,太平集學田七十一畝五分,待侍村學田一頃一十二畝八分,北小房村學田一頃一十畝。共計學田六頃三十三畝。義學 在縣治東,鳴鳳街之右。中建大廳三楹,規模軒敞,匾額曰「明義堂。」 前有路臺,立義田碑記於左。下甬道。東興詩、立禮、成樂三齋,西明德、新民、至善三齋。前為重門,左、右門房匾額曰「雲梯初級。」 門外立二大碑,左為申請各憲勒石之碑,右為「邑紳王孫延義學記」 之碑。轉東為大門匾額曰「進步。」 門前立坊額,曰「義路」 與

聖廟禮門東西遙映,廳後為退室五間,後房三間。

為住守義學人宅

義田一頃二十一畝,在北鄉回廟村徐家海武盤社,四甲行糧。

曹州儒學 在州治東。正統十一年,知州范希正創建。成化間,同知張浩、正德間,知州吳瓚相繼重修,規制與他州同。名宦祠舊在城西,祀大理卿張驥、知州范希正,以其開復州治也。弘治間,知州陳洵改建。

文廟內鄉賢祠在

文廟舊文昌祠也。正德五年,參政史學改建,祀曹。

伯、振鐸、曹公子子臧,漢魏相,晉卞壼,唐賈敦頤,宋邢昺、張齊賢、劉潛元、商挺、孫橋、王茂、張企誠,明李秉。

學田 :「明隆慶三年,以田澄寺入官地一頃八十畝為學田,後變價本州建尊經閣。」 其萬曆以後所置學田,俱已荒廢。至萬曆四十五年,鹽院李捐贖銀二百一十六兩,巡道吳捐贖銀五十兩,知州潘捐俸銀五十兩,共買學田四頃四十八畝二分,召佃領種,歲輸籽粒貯倉。每畝變價銀一錢一分。除納條銀外,每月供給會課,歲終以其餘申助貧生及力不能舉婚葬者。有《循環簿》,按季登報鹽院巡道。其地畝四至業主、佃戶姓名,勒石重華書院門右。又於各地界立碣表識凡五,以防侵占。

社學 。舊社學二所一在州治東南,一在新集。明成化初,同知張浩創建。萬曆三年,知州劉葵於清浪等集增立社學十處。萬曆二十年,知州許恩於各集鎮共建社學四十六處,年久俱廢。冉仲弓祠 在曹州東十五里冉村鎮東南里許。明萬曆間,知州周𤐣建,以冉賢裔孫冉一周、冉一皋奉祀,有碑題曰「《先賢冉仲弓》故里,後祠圯至?」

皇清康熙三年,祀生冉永傳「《呈允學憲》劉批州知州。」

母配坤,於鎮內創建祠堂,有碑記,見《藝文》。至康熙十年,一周曾孫祀生冉秋桂,呈允撫院袁學憲楊批本府蔡行州、知州佟企聖,仍於鎮東南舊址重建祠堂,同日致祭。

卜子夏祠 在曹州城北十里墓所,明萬曆間建,後圮至。

皇清康熙六年,知州毋配坤重修。

澹臺滅明祠 ,在曹州東南七十里,今湮。重華書院 ,萬曆間兵憲李天植建,為講學課士所。正廳三間,匾「精一堂」 ;兩廂房六間,後樓三間,匾「文明閣」 ,上祀帝舜。前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匾「賓於。」 繚以周垣,四面為濠,闊深皆丈許。門前有木橋,橋東南隅有高阜,上建小亭,匾「木石居。」 西隅大門三間,西向,匾「重華祠」 ,萬曆四十五年,天植孫徵儀以御史奉鹺命按濟上,式廓先猷。捐銀一百兩,檄本州重加修葺。於廳前建瓦軒三間,樓改為閣,匝以迴廊,東增建齋舍三間,匾:「霱雲」 齋亭一座,匾「小乾坤」 萬曆四十七年,東增建文昌祠五間,西建倉房五間,匾:「養士倉」 ,貯收學田籽粒廚房三間。又西,李公祠堂三間,郡人公建鄉約所三間,大門外木橋改為磚橋。橋南建坊一座,匾「虞門」 ,今俱廢。祠內創建「碑記」 一座,侍御馬應夢撰;《重修碑記》一座,光祿吳允中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