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5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青雲館舊為「文昌祠」 ,在文廟東,知州許恩建,後改今名。移奉文昌像於尊經閣。正廳三間,東上房三間,南書房三間,廚房三間,前中門三間,大門一間,今無。

奎壁樓萬曆八年,本府署印推官郭守憲創建。三十五年,知州吳邦相重修,今圮。

文昌祠 舊在曹州

文廟東北。明正統中,州守范希正創建。弘治初,州

守陳泊重修後祠圮,遂移祀於大成殿後尊經閣上,每歲春秋以上戊日致祭。有《碑記》。

曹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縣在故元時為磐石鎮,知州鄭自厚、巡檢王守敬、鎮人張天翼於其地建鄉學,即今址也。明徙州於此,改為州學,旋以為縣,乃改縣學。正統間,知州范希正大加修葺,張益有記。成化間,知縣張仲芳、王僑。弘治間,知縣王肅、鄒魯、郭孟麒相繼重修。嘉靖,河決城圮,學舍淪沒,知縣王守身勸諭邑人王袞重修。隆慶三年,知縣蔡璧重修。其制與他邑同。有文昌、尊經二閣,堂門之外有淵泉堂一所。泮池在櫺星門外,學田六頃有奇。名宦、鄉賢二祠俱在東廡之左。名宦祀濟陽令南頓君劉欽明,知縣郭鼐、趙景鸞,教諭汪元、趙敬道,主簿曹誠、典史劉讓,萬曆知縣王圻重修。《鄉賢》祀元戶部尚書王茂孝子張企誠,明吏部尚書襄敏公宋秉,都御史王崇文、都御史宋綱。崇禎間,知縣郭萬象重修。

皇清康熙十八年,知縣臧眉錫、朱琦相繼重修,貢生。

藍庚生等,糾金重建「鄉賢祀。」

學田 一十四頃五十畝三分二釐半,荒熟每畝徵銀二分八釐。

定陶縣儒學 在縣治東。舊因河患衝淤,遷徙不一。明成化二十二年,知縣孫賓始遷今址。嘉靖十六年,知縣胡來貢重修文廟,邑人曹邦輔有記。其後,知縣劉倫建敬一亭於廟後,知縣芮京建啟聖祠於亭後,知縣羅大才重建明倫堂,郎中喬遷有「記。」 知縣睢祝重修齋舍及門。萬曆七年,知縣黎邦琰重修文廟,規制與他邑同。有泮池、講堂、鄉賢、名宦二祠,俱在櫺星門內。萬曆二十六年,知縣楊克順建柵欄二圍。天啟三年,知縣朱萬年「重修。」 正殿、戟門、聖道、淵源坊、泮池、櫺星門。

皇清順治六年,署縣事本府同知金有選以「櫺星門。」

前湫陋,徙近北二十步。十二年,知縣趙國琳捐俸倡修正殿及兩廡戟門等,煥然一新,規制大備。

社學 三所俱知縣劉倫建。

魁星樓 在文廟東二十步。萬曆四十年壬子,知縣賈應元建。上祀「奎星。」 每賓興,結龍門坊「青雲梯」 ,集應試諸生其上。

文昌閣 在縣治東南隅,高七丈有奇。上祀文昌帝君,中禮張仙。春、秋二仲月上戊日致祭。先據《形家》言,「東南文壁地勢缺陷,邑舉人金湯結社捐募,崇禎五年創建。」

南文昌閣 在縣治東南隅城上。以祀文昌帝君,春秋二仲月上戊日致祭。高三丈有奇。碧瓦丹椽,綺窗朱檻,前列雉堞,後植松檜,為一邑文筆峰。萬曆四十六年,知縣張紹芳創建。順治元年,被戍卒火燬。至四年,通州知州董發帷、超貢李復泰倡義輸,募紳衿捐貲重修,復還舊觀。邑人田玉潤董其役。

北文昌閣 在縣治東北隅。

養正書院 :在縣治東南,為在城社學。知縣劉倫建,今廢。

社學三 一在《宗家集》,一在《大塢集》,一在《冉堌集》,俱知縣劉倫建。

濟寧州儒學 在州治東北。其始規制甚狹。至元間,監州冀德方始創廟宇。其後,知州郭景仁、李宗武、張仲仁、總管王德修,相繼重修。明洪武三年,同知劉大昕,正統間,知州陳亮相繼重修。元人辛明遠、衍聖公孔克堅、大學士許彬各有記。規制與他州同。

「聖殿」 後為明倫堂五間,堂後為「尊經閣」 五間,閣後

為敬一亭,亭後啟聖祠,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萬曆三十五年,知州劉嗣傳重修,郡人于若瀛有《記》。四十三年,知州唐世柱重修,郡人楊洵有《記》。

皇清順治五年,總河楊方興修平原任,有《鑑》。有《記》九。

年,郡人鄭與僑捐葺學宮,清肅禮也。濟庠不知何始居民錯處,致蕪穢不堪。康熙十七年,總河部院靳輔視學,見之惻然奮興,捐金倡修,徙居民廓清地基,命濟寧道葉方恆協理,管理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