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廳,同知任璣督修,遂將大成殿神門、櫺星門撤而新之。後兩齋東西義禮二門及尊經閣、敬一亭,並為重建。更擴兩齋之十間為十八間。「二老堂」 ,以祀總河陳公堯、王公士翹。舊在學東偏,移建西偏。堂後建講堂三楹,周以垣門東西兩廡,明倫堂及更衣、省牲二所,啟聖、名宦、鄉賢三祠,儒學東西二門,門外崇聖、育賢兩坊,並加重修。學宮周圍繚以垣,舊影壁去櫺星門南遠,行人穿過褻媟,移近內數武,兩翼亦益以垣。東西建柵欄,門各一,止行人由影壁南行。壁前左右近民居,仍界以牆。費工料價銀三千金有奇,有《碑記》。儒學東門內有文昌祠三楹,祠後講德書院三楹。郡人王天眷等輸貲建運河廳,任璣謂教官賃居學外非制,揆度明倫堂東偏空地,請於道憲。上聞。河臺命學正孟鏐募建學正宅一區,費工料銀近三百金,募諸生得半,餘半學正輸宅後復為房五區,學門役居之,以便掃除。宅西自東齋房,北至名宦祠,東南、北長十八丈許,復界以牆,拒雞犬童穉,勿得越界作穢。康熙二十年秋,雨大降,學宮西北隅水深五尺,鄉賢祠遂為浸圮。州紳王天眷、鄭與僑等糾金重建運河廳同知任璣捐金助成,州判甯紹先輸貲修砌神臺。二十一年,貢生陳心祐、生員駱日新等糾金造「啟聖」 及配享先賢先儒神龕三座並金神主匾額,栽松柏百株。學正孟鏐捐金八兩、生員黃文學輸銀十五兩造。

先師座前黃綾帳幔一掛,四配十哲大紅絲紬帳。

幔四掛社學二十三所

正學書院 在州治南。嘉靖間,主事楊撫建。學田 二頃九十六畝八分七釐四毫二絲。每畝徵銀二分。

社田 :舊社有學無田,不拾載而學旋廢。康熙十三年,總河部院王光裕以為「設學必先置田,乃可永久。」 又查無礙官地,用作延師之資。一在大教場東邊,不妨操演閑地一頃一十四畝;又城西北二面閑地一頃二十六畝,共閑地二頃四十畝。令每處分給八十畝,概免差徭等項。由是文風振起。

嘉祥縣儒學 在縣治南。金皇統間,嘗於嘉祥村東北「山口鎮創造。已而瀕河學毀,鄉進士翟三俊倡建於獨坐山之右,繼又為河所淤。大定間,知縣竇迪遷於萌山之陽。金季又燬。元初,縣治始復。邑人常信之、曹子和輩,即故址創殿四楹。」 至元三年,縣尹劉榮祖始遷今地。至正三年,縣尹劉敬重修,後復圮塌。明天順八年,知縣張慶鼎建齋堂。成化間,知縣高淳劉淵俱增修。嘉靖間,縣丞韓文黌重建文昌祠。名宦、鄉賢俱在學宮。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張泰升、教諭霍希賢、訓導呂祚

蕃捐募重建「明倫堂。」 五年鄉賢祠毀,生員杜貞恆重建。十一年啟聖祠毀,教諭侯大武募修。社學 在各里。

子游祠 在嘉祥縣南四十五里崱山西南。成化丁未改建,獨坐山之麓。

「五賢祠 」 在嘉祥縣城隍廟西中奉曾子子游、澹臺子、黔子高。萬曆年間建。時梁產靈芝一本,光瑩如玉。

文昌祠 在嘉祥縣儒學東,順治三年重建。宋聖公廟 在嘉祥縣南四十五里南武山之陽,世謂「武城」 者也。不詳創自何時。至明正統甲子,教諭溫良以廟宇傾圮,奏請重修。詔山東參議馬諒、僉事蕭啟、兗州府知府焦福、嘉祥縣知縣宋善修建祠宇。弘治間,巡按御史金洪見其規制卑陋,復請於朝,大加修營。其制:前殿七間,中設宗聖公像,以子思、孟子分配。兩廡十間,以門人陽膚、沈猶行公、明高、子襄公明儀、樂正子春公明宣從祀。寢殿五間,奉公及夫人像。正殿之前為戟門,戟門之外為闕門,前為御製碑亭。闕門外東西二坊,其前石坊一座。宗聖殿西為萊蕪侯廟,廟有兩廡,以曾元、曾華、曾申、曾西從祀。其外為門,其旁有三省堂,大學士許彬有《碑記》。

曾子書院 在縣南武山,相傳曾子讀書處。考元時《吳氏墓碑》,有「東至曾子書院」 之文,歲久遺址不存。

學田 一頃二十七畝五分。每畝徵銀四分五釐。

鉅野縣儒學 創於城北。屢經河患,廢立不一。明洪武四年,縣丞陶有仁因舊址重建,縣丞呂讓復因淹沒移置城東門內。永樂間,教諭韓文興重建。正統間,縣丞叚汝旦,成化間,知縣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