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由鉅野而東,為嘉祥縣境,有塔章河故道。塔章河 ,亦黃河南道也,在城北十里,西接鄆城,東入濟寧,出塔章口,故名。由嘉祥而東南,為魚臺縣境,有塌場口故道。

塌場口 即廣運閘下流也。黃陵岡決既塞,黃河由曹州雙河口東流,經嘉祥、鉅野、魚臺,至塌場口入漕。嘉靖九年,河決,上流分為三支:一自單縣曹馬集來,經城南入泥河達漕。一自金鄉南來,過丞相里,經塌場口入漕。今河南徙,其流俱涸。按《塔章》「塌場」 字音相類,恐即一口。

論曰:「夫河勢變遷,不可膠柱談也。弘治七年,沙灣既塞,河益南徙,由清河口入漕。十八年,又北徙三百里,由宿遷小河口入。正德三年,又北徙三百里,至徐州小浮橋入。其明年,又北徙,由魚臺塌場口入。嘉靖末年,又稍南徙,至飛雲橋人。飛雲橋決塞,新河既成,又稍南徙,至茶城口入。萬曆十六年,茶城口淤,又稍南」 徙,由內華三閘入。百年之間,倏南倏北,唯其所向。守隄之吏奈何不戒哉!

水經故道

濟水出河東垣縣東王屋山,為沇水。又東至溫縣西北,為濟水。又東南至鞏縣北,南入於河。《注》曰:「沇水俗謂衍水。」 孔安國曰:「泉出為沇,流去為濟。」 按濟水過河,分而為二:其一為北濟,由武陽縣故城北,逕封丘、酸棗,至濟陽縣故城北,是為府境。其一為南濟,由陽武縣故城南,逕小黃、東昏,至濟陽縣故城北,是為府境。沇,即古「兗」 字,州所由名。

濟水又東至乘氏縣西,分為二,南為荷水,北為濟瀆,此「南濟」 也。由濟陽城南,過冤胊、定陶,至此分而為二:其一南流,是為荷水,其一東北流入鉅野澤,是為濟瀆。乘氏、冤胊俱在曹州境內。《北濟》又東北逕冤胊縣故城北,又東北合於濮水,此「北濟」 也。濮水由封丘縣南,逕葭密、鹿城、句陽、乘氏,與濟同入鉅野。葭密、鹿城、句陽俱在曹州境內。

濟水故瀆又北,右合洪水。此南濟一支分為濟瀆者。《注》曰:「洪水上承鉅野薛訓渚,又北逕闞鄉城西,又北與濟瀆合洪口以上謂之桓公瀆。」 京相璠曰:「濟水自鉅野至濟北。」 是也。闞鄉在今汶上、壽張之間,鉅野澤即今南旺諸湖。又東北過壽張縣西界安民亭,汶水從東北來注之。《禹貢》:「濟東北會於汶。」 是也。《注》曰:「又北」 逕梁山東三里,濟水又北逕須胊城西 。《注》曰:「壽張縣西北有朐城。濟水西有安民亭,亭北對安民山,東臨濟水,水東即無鹽縣界也。」 安山與壽張故城俱在東平境內。

濟水又東逕微鄉東,又北過須昌縣西 。《注》曰:「壽張西北有故微鄉,魯邑也。」 杜預曰:「有微子冢。」 濟水至微鄉,又北,分為二水,其一謂之馬頰。微鄉、須昌,俱在東平境內。

濟水又北逕漁山東,左合馬頰水 。《注》曰:「馬頰水自微鄉西北,歷安民山,又逕桃城,東北逕漁水南,東注於濟。」 桃城、漁山,俱在東阿境內。馬頰即小鹽河。

濟水自漁山北逕清亭東,又北過穀城縣西。《注》曰:「濟北,東阿東北四十里有故清亭,即《春秋》遇於清者也。」 濟水側岸有尹卯壘,南去漁山四十餘里,是穀城縣界,故春秋之小穀城也。狼水西流泉逕穀城西,入於濟水。清亭、小穀、狼水西流泉,俱在東阿境內。

濟水又北,逕周首亭西,又北過臨邑縣東,又北逕平陰城西 。《注》曰:「臨邑有濟水祠,王莽謂之穀城亭。」 水有石門。《京璠》曰:「石門在盧縣故城西南六十里。平陰在盧縣故城西南十里,河道所由為防門。」 防門北有廣里,東北有巫山,上有石室,謂之孝子堂。廣里、巫山俱在平陰東北。巫山,即孝堂山。

又東北過盧縣故城北 。《注》曰:「濟北郡治也。」 按濟水自此以下出境,由濟南境內東北入海。其一水東流者,過乘氏縣南。又東過昌邑縣北。又東過金鄉縣南。又東過東緡縣北。又東逕漢平狄將軍淮南米鮪冢。又東過方與縣北,為荷水。又東過胡陸縣南,入於泗水。此南濟一支南為荷水者也。《注》曰:「荷水又東逕武棠」 亭北,又東逕尼母亭北,又東與鉅野黃水合,又東逕秦梁也 。按:濟水自此以下出境,由沛縣境內,東南入淮。昌邑東緡俱在金鄉境內,方與武棠、尼母皆在魚臺境內。

《論》曰:「北濟入於鉅澤」 ,不詳其出矣。南濟分而為二,一為濟瀆,則承鉅澤之洪水;一為荷水,則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