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6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院云

邑之社學,建於國初者久廢,至永清張公實創置之。在城二區,東西兩關各一,在鄉二十四區,各置桂公萼學範焉。大略以隙地建為學舍,左右相向,中設四堂,左右為塾,以篤實長老二人坐,左右塾序行道出入。前為習禮堂,繪陳祥道、楊復所撰《禮圖》。諸童子見先生習升降拜揖、坐立之節,即授圖擘畫指示,令其通曉展習。次為句讀堂,列《管氏弟子職圖》,日講其一。次以《孝經》《小學》教之,句讀粗熟,仍講說大義,約之入身。次為書算堂,又次為聽樂堂,各有教法。日晡,自聽樂堂遞至習禮堂,皆略復舊業,以次序出。今城外遺址僅存,而諸鄉消沈殆盡矣。

東阿縣儒學 在縣治西。明洪武八年,知縣朱真因遷邑創建。成化間,知縣陳貴、弘治間知縣秦昂相繼增修,規制與他邑同。萬曆七年,知縣朱應轂始移明倫堂于西,而於大成殿後建文昌閣三楹,因奉《敬一箴》於上。邑人孟一脈、于慎行各有記。萬曆三十三年,知縣王以旌重修。

文廟名宦祠在戟門東,祀春秋柯大夫尹子奇、晏

嬰漢穀城長王堂、張遷,魏棗祗金雷淵兀。東阿令宮。欽明知縣黃哲、貝恆。鄉賢祠在戟門西,祀金丞相、蕭國公侯摯,壽國公張萬公,參知政事高霖元,翰林學士李謙,翰林修撰司允德,明兵部尚書張本,戶部尚書師安邑令李鑾,河南參政劉約,戶部員外郎劉田,平涼府同知于玭,都御史侯越,學田若干畝,孟一脈置。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徐天時重修。教諭姜銘鼎

捐俸募化,督工助修。有《碑記》。

野齋書院 在舊縣尚德鄉居仁里,即今堂子社。元翰林承旨李謙故居。謙卒,詔立書院,設山長以掌其祀,號「野齋」 ,諡「文公。」 今院祀俱廢。柯亭書院 在城東北隅。知縣白棟建。

東流書院 在城南十五里東流泉上,即故洪福寺也。嘉靖中,拆毀淫祠,改為書院。祀周、程、張、朱五賢。以元左丞嚴實、學士李謙明、參政劉約、員外劉田、都御史劉隅、同知于玭配。

學田 舊七頃,餘因黃水淹沒無考。今存一頃五畝六分七釐。四等徵糧,一等每畝徵銀二錢,二等每畝徵銀一錢;三等每畝徵銀八分,四等每畝徵銀五分。

平陰縣儒學 舊在縣治西北。宋元符間,知縣虞芹因地瀦水,改遷縣治東南。元末廢毀。明洪武三年,知縣黃溥重建。永樂間知縣李恭、正統間知縣丁文、成化間教諭劉振、知縣蔣昺、潘容相繼增修,規制與他邑同。提學僉事畢瑜、修撰錢福、副使梁成各有記。萬曆二年,知縣樊思誠繼修。

聖廟櫺星門育秀坊西齋。天啟元年知縣李潤民

重修

皇清順治四年,知縣劉昌祚「重修大成殿。」圮邑人宋

鼎延孫光祀等捐貲重修及《門廡》之屬。

文昌祠 舊在平陰縣東南角,今移置儒學門東。

學田 舊墾頗多,今日久荒蕪,侵沒無從查勘。順治十一年,訓導馬孟道清查出一頃九十畝,申報學道。按:學田原以贍士,今貧生無可耕之田,而田則不知歸之何人之手。急宜釐正,以謝清議。

陽穀縣儒學 在縣治東。宋崇寧四年,知縣蔡蕃建,繼毀於兵。元至元十二年,典史解中淵重修。元末復廢。明洪武三十年,知縣劉源增修。正統間知縣暢茂,成化間知縣劉洪,嘉靖間知縣楊嘉猷、劉素、縣丞邢從禮繼修,規制與他邑同。宋人王平,明編修江淵、大學士劉翊,各有記。名宦祠祀元縣尹孟遵道、李謙以下諸人鄉賢祠祀明參政于睿以下諸人。萬曆末,知縣賈應墀、傅道重、范宗文相繼重修。天啟、崇禎間,知縣熊育豐黃卷並修葺。康熙十一年,知縣王天璧重修。

學田 二等地八十九畝有奇。一等每畝徵銀九分二毫二絲,中等每畝徵銀四分九釐。文昌祠 在陽穀縣啟聖祠前。明萬曆二十年,知縣賈應墀因填坎隙地,創建於啟聖祠前,塑文昌併侍從像。嗣後科甲漸盛,人以為修建之驗。今廢。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王天璧同訓導孫之恆,現在。

議建

壽張縣儒學 在縣治東。洪武十四年,知縣譚道新遷縣治,隨建學於此。正統間知縣李真。成化間知縣張玉琳、主簿楊璟,弘治間知縣趙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