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80 (1700-1725).djvu/6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夔重修。嘉靖間,邑人副使楊印賢、舉人趙有馮等相繼增修,規制與他邑同。知縣張玉琳、訓導李福、教諭皮正、參政陳守愚各有記。名宦祠祀漢令謝彝吾、唐令劉光期,明張玉琳。鄉賢祠祀唐張公藝,五代王彥章,明殷雲霄、劉坤。

學田 一頃七畝二分有奇。

社學 舊在城隍廟東,今改公署。黑虎廟、上陵、梁山、竹口、裴城寺俱有遺址。

奎星樓 在壽張縣城上東南隅。萬曆三十四年,知縣周三錫樹幟立基。

沂州儒學 「舊在州治東南。宋靖康間毀於兵。金皇統三年,州守高召卜遷州治西北,其後防禦使鄭子聃、節度使胡義繼修。元至元間,知州儲企范復重修。明初,止存故基。洪武二年,知州羅希孟鼎建。正統間知州賀禎,弘治間知州張鳳、吳寅,正德間知州朱袞,嘉靖間知州郜相、丘鳳來、陳熹、邢思樂相繼增修。」 名宦、「鄉賢」 二祠俱在櫺星門內。

宗聖公祠 在沂州城南五里。奉祀曾子,以子元、申、華孫、西門人公明儀、公明高、公明宣、樂正子春、陽膚子襄、沈猶行、祔享,皆武城人也。別室為「毓賢祠」 ,以奉其先子皙,知州何格有《記》。文昌祠 在沂州城西南隅,春秋二仲上戊日祭。

荀子書院 ,在州南一百四十里神筆山下。諸葛書院 ,在州北二十里。

王氏書院 在州南三里金雀山下。元解元王佐建。

李氏書院 在州南七十里。李炫「聚徒講學處」 ,今廢。

顏魯公書院 ,在州西北五十里朱滿村,今廢。學田 涇府設學田八十畝,被書手蕭東藩隱佔。萬曆二十三年,知州徐汝翼查明申准歸學,仍作學田。地止十五畝,其糧仍在里社額內付納。城壕堤內地九叚,計五十七畝四分七釐一毫,被沂州衛經理司佔種。萬曆三十三年,知州郭汝賢申准,改為學田。分巡東兗道捐俸銀十兩發州,買到孫成業地三頃為學田。知州郭汝賢亦捐俸銀三十兩,買到陳際會地三頃為學田,作養士子,實係大典地三頃二十畝,每畝徵銀一分,學道取用。

郯城縣儒學 在縣治西。元末兵毀,明洪武二年,知縣鄧昇重建。成化間知縣李楷增修。弘治間知縣王洪、席書、唐龍,正德間知縣邵道宗、嘉靖間知縣孫綸、教諭石岩、縣丞李守維相繼增修,規制與他邑同。詹事孔恂、員外李宗仁各有記。名宦、鄉賢二祠在戟門左右。明季殘破,兼歷災震,廟祠、齋廡門等,俱多傾圮廢湮。

皇清康熙九年,知縣馮可重為修建。

宗聖公祠 舊在縣西六十里磨山。元至正三年,提舉管文通建。至明成化四年,知縣李楷以祠遠且圮,移建縣治之西。嘉靖二十三年,知縣郎復移於北門之內,號曰「一貫書院」 ,以春、秋二仲奉祀。

宗聖書院 舊在縣西六十里磨山,即曾子所居。元至正三年重建,廬陵劉詵有記。成化四年,知縣李楷移於縣治之西。嘉靖二十三年,知縣郎湘移於北門之內,號為「一貫書院」 ,以春、秋二仲奉祀。詳見《闕里》。

社學 。南城社學在縣治西。北城社學:在北城總鋪南。成化十二年,知縣田畊建。各鄉社學廢。義學三所 :一在北城大街西,正房三間,教授童子內房三間,教讀寢居、門面房六間,出賃以贍師。隆慶二年,醫士官蔣勸建。一在北門內大街西,正房三間,教授童子內房三間,教讀寢居、門面房三間,內草房三間,出賃以贍師。萬曆七年,醫士官蔣勸建,今俱廢。

學田 地共二頃,坐落城東孝婦塚左右,荒蕪已久,至今並無開墾。

文會所 在東城下。正廳五間,匾曰「儲才」 、「華國。」 西廂室各三間,左曰「礪鋒」 ,右曰「躍彀。」 前設大門一間,匾曰:「文會所。」 俱草房。萬曆七年知縣趙蛟建士儒會課於其中。今牆屋倒塌,只存地基。射圃 在儒學之西,長五十步。內建觀德亭三間,嘉靖四十五年知縣張應登重建,今廢。費縣儒學 在城南關。金時兵毀,皇統中重建,元末復燬。明洪武十二年知縣尚賢重建。成化間知縣孫浩、弘治間知縣楊惠、正德間知縣江環、嘉靖間知縣劉鎮,相繼增修。三十一年,大水湮沒。四十三年,營田同知邵鳴岐、知縣馮儼,奉撫臺檄再建,規制同他邑。元中書參議張養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