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099 (1700-1725).djvu/1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山之陽,為光州治。元末余思銘又據之。《倉廩》遺址尚存。

孟家山 在縣南十五里。

回頭山 在縣南四十里。世傳有人行兵於此,難進,旋師而回,故名。

上天山 ,在縣南六十里。世傳吳真人修道處,有石洞丹爐存焉。後有婦人欲入洞避兵,洞門自合。

熊山 ,在縣南六十里。

豗隤山 ,在縣南六十里。

九龍山 ,在縣南七十五里。上有九龍王廟及古井。

兩僊山 ,在縣南一百里。

馬頭山 在縣南一百五十里。有古寨遺址,今為巡檢司。

萬安山 在縣西南六十里。上有古寨遺址。斛山 ,在縣西南七十里。曲河源出其下,流經縣西北,為龍潭。

橫溪山 ,在縣西南一百八十里,夾水橫流,舊傳為唐武后梳洗崖,相對有照鏡,崖內有胭脂石,粉石殊屬不經。下有河,分為十八道。

馬鞍山 在縣西三十里。狀如馬鞍,傍有三教洞,遇旱禱雨輒應。

磨盤山 在縣西七十里。

鳳凰山 在縣北三十里。

懸劎山 在縣西北,以形似名。銅井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上有古井,以銅作口。其下出水,名「考溪、十八道河。」

梅林山 在縣東北十里。險隘可以守禦。大婆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鐵林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上有寨,可以避兵。青山 ,在縣東北七十里,一名「峽口。」 下湧泉,流為寨河。

大蘇山 在縣東四十里。世傳為蘇真人昇僊之處。山下有蘇僊市,塗水出焉。司馬陳順德更名「金漿澗水。」

金雞籠山 :在縣南八十里。上有石雞。

葛藤山 ,在縣東南一百七十里。上產葛藤,可為絺綌。

竹根山 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群山列峙,有招軍寨、躲軍寨、三官寨、缽盂寨、金家寨、銅羅關、松子關、蠻王寨,皆高峻險隘。世傳元徐壽輝曾據其地。

聚雲山 ,在縣東南一百里。崇峻插天,雲霧恆滃集其上。

鼓鎮山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相傳,余思銘建鼓其上。

《大伏山 》《小伏山 》,俱在商城縣南三十里,以其俯伏於《金剛臺》之下也。

牛山 在縣南七十里。大小二山,流為牛山河。冠石山 在縣南八十里。其山戴石如冠。黃檗山 在縣南九十里。上有法眼寺。

石鼓山 ,在縣南四十里,上有石,形如鼓。東葛山 ,在縣南百餘里,界連六安。

七里山 在縣西南四十里,山長七里。

蓮花山 在縣西南十五里。形如蓮花。

茅山 ,在縣西南五十里。相傳三茅君曾居於此。

車轂山 ,在縣北二十里。

界嶺 在縣西南九十里,南接麻城縣界,故名。老鸛崖 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上有白雲庵。黃龍崖 在縣南九十里,下有深潭。

張果老崖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上有梳粧石、照鏡臺遺跡。

三教洞 ,在縣西五十里,可容百餘人,中塑儒、釋、道三教像,故名。禱雨輒應。

「仰天窪 」 ,在商城縣西南一百八十里,下有溪澗,上有深洞,可避兵。

牛山河 在縣南。源出高牛山,流六十里,合固始縣史河入淮。

梅河 在縣東。源出青峰嶺,流六十里入於龍潭河。

《考》溪十八道河 在縣。源出銅井山,東流合五水關,經光山南會泊陂河入淮。

五水關河 在縣西南十里。有五關:一曰白沙,二曰土門,三曰斗木嶺,四曰黃土嶺,五曰修善嶺。自考溪十八道河旋轉紓迴,五水相合,古有隘口,可以守禦。

商城河 泰蘇河 、下馬河 四道河 麻埠河 在縣。以上五河,源俱出金剛臺山下,北流經固始,會定河入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