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01 (1700-1725).djvu/4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東向係增修

按察分司署 一在司街之左,一在司街之北,東向。係增修。

兵備道署 在司街東南。

府廳行署 :在司街之中。

養濟院 在東門內之街南。

華陰縣治 在城內西北。明洪武二年,縣丞黃文明建。正堂六楹,左屬庫藏。前抱廈,楹如堂數。酇侯祠居左,贊政廳居右,後堂四楹,又後為知縣宅。嘉靖中,令閒仲宇、王時雍繼修。堂下東西序,列六房吏廨。西南為獄,舊在二門外,萬曆中,知縣劉若水移諸內。前為儀門,旁列糧房。東南隅為寅賓館,後為土地祠,更前為譙樓。成化中,晁令盡孝重建。

縣丞署 在堂西偏

主簿署 與「丞署近。」

典史署 在堂西稍南

察院 在儒學右

兵備道署 在察院南

府廳行署 在察院右

稅課局 二:一在縣內,一在潼關,今俱裁。陰陽學 ,在縣治西,今廢。

《醫學 》與《陰陽學》近,今廢。

僧會司 隨寺寄設

道會司 隨廟寄設

預備倉 在縣後

社倉 寄各里廟寺中

常平倉 在縣治前東,令王九疇刱建。

養濟院 在西關。縣丞黃文明建,前令朱官修。蒲城縣治 「在城內近北。唐開元中,宋元祐、宣和,金大定,元大德、至正間,代有修葺。明洪武初重修。成化、正德間,尹黃」張瑗《續恢前制》:「中為牧愛堂,前為露臺,為戒石亭,為儀門、大門,堂左為庫藏,為幕廳,南為東西六曹廊。大門內東為寅賓館,為土地祠、酇侯祠。而堂後為穿堂,為知縣宅,後有岑樓。」

皇清康熙間,知縣鄧永芳修中正堂、觀民樓,前為《六》

曹廨舍為獄。明嘉靖乙卯,地震衙宇圮尹李瑤續修門堂廳廨,宏敞逾初初,譙樓甚偉麗壯觀。隆慶間,尹呂宗儒以《堪輿家》言欲毀之,父老力叩止,僅去一層,今尚存兩層戒石亭。天啟間,尹方應節毀儀門西

皇清順治間,建關帝廟,議者以為非宜,康熙丙午移。

祀城西「申明」 、「彰善」 、「癉惡」 亭在縣門左右,今廢。縣丞署 在左廳後。

主簿署 在右廳後

典史署 在東曹廊後

察院 在縣治南,明洪武十七年建。先為按察分司,後以「直指多駐臨,改御史行臺。」

布政分司署 在縣治西。明正統五年建。緣督學考校十一郡邑生童,在此改「正學書院。」 初搭蓋席棚,苦其費不貲。萬曆丁巳,易蓋瓦棚。

皇清順治戊子,塌尹翟鳳梧重建,未獲竣工。庚寅,尹

《張舜舉成之》,《視昔加固》。

兵備道署 在縣治西南,作考院。明萬曆間災,崇禎間議價鬻之民間。

皇清順治乙酉,復置為「關帝廟。」

按察分司署 復置南寺東,北向,今空地猶存。西安行府 在縣治南偏東,今廢。

稅課局 在縣治東南。明洪武二年,副使劉也先帖牟監造。正統二年裁,遺址遂失。

藥局 在縣門東,今廢。

陰陽學 在縣治東南。明洪武間,設陰陽訓術趙麟。永樂八年,知縣王信復建。後圮廢。今失所在。

醫學 在縣治西

預備倉 四一在縣東二十里萬興村,一在縣西二十里興市坊;一在縣南二十里漢底鎮,一在縣北十五里陶池鎮,久廢。

義庾 在縣東門內後社。人以官地改建關帝廟。

社倉 每里各一。始假道院僧寺,後令遍置厫房,大費修理。行未幾而官去,吏更儲粟,盡入縣倉。明萬曆間,尹王釐土憫貧儒饑,借給之。養濟院 在城東門內稍北。明嘉靖間,尹李全由天王堂前移於此。天啟間,尹方應節改移北數十武東嶽殿西舊址。

耀州治 在城內正中。元末兵亂,州治盡燬。明洪武二年,知州魏必興重建。中為正堂,堂右為酇侯祠、土地祠,東西為六房,前為儀門。儀門內中為戒石亭,右側為獄房,外左側為馬廄,堂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