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9 (1700-1725).djvu/1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弘敞

「普安郡王白琮 即常德軍節度使。」 按孝宗於紹興十七年以普安郡王授常德軍節度使,後即位於乾道元年,遂陞常德為府。

榮莊王祐樞 ,憲宗第十子。弘治十一年建國於常德。至十八年薨,諡曰「莊。」 子厚勳嗣,正德十年封「世子。」 嘉靖十一年薨,諡「懷穆世子。」 二十年追封榮懷王,以世子載墐嗣,嘉靖十八年封榮王。子翊鈴,嘉靖四十五年封「世子。」

常德府公署考        府志

本府

常德府治 在城中珠履坊,相傳楚春申君黃歇館客之所。元以前載籍無攷。明洪武甲辰年,權知府事馬汝舟始建正堂三間,前為露臺,為甬道,為儀門,兩旁為廊,東為吏、戶、禮房,西為兵、刑、工房。正堂後為燕堂一間,翼以左右廂房各二間。儀門前為譙樓五間,上有銅壺,以正時刻不差,俗謂「常德更鼓澧州春」 以此。今不存。譙樓之前百餘步,為大門三間,距正堂偏東。俗謂春申君墓在譙樓下,故不欲由之。永樂十八年,知府應履平增建正堂五間,扁曰「黃堂。」 後堂三間,戒石亭一座,儀門三間,土地祠一間,東西榜房四十二間。天順三年,知府朱縉重修。成化七年,知府楊宣因其圮壞,正堂、後堂、譙樓俱加修葺。又建架閣庫三間,常阜庫十間,吏舍三十六間。弘治十二年,知府楊瑛闢後堂東廂房之地,建軒三間,扁曰「白鶴軒。」 正德二年,知府王瑩於譙樓外改建清軍廳一所,管糧廳一所,理刑廳一所,各三間,門樓各一座。正德四年,同知何應湖、通判蔡琳、推官楊節各加修飾。正德十二年,知府陳希文重新前後堂及扁「廉惠」 二字於楣。嘉靖六年,知府方仕以關防不密,募工鼎築垣牆,計週圍二百九十三丈,高一丈二尺五寸,厚五尺餘,結架覆瓦,規制嚴整,吏治以飭。嘉靖九年,知府趙永淳再修大門、譙樓。嘉靖十二年,同知李經等闢譙樓之旁以出入,又建清軍、管糧二廳於左右,改移大門稍西。十六年夏,知府陸垹用郡議,復由舊路堙其旁,并拆去大門,建棹楔一座,扁曰「楚西名郡。」 隆慶六年,知府樊垣鼎建正堂,扁曰「明新堂。」 萬曆二十一年,知府謝裘增置譙樓三層,正中而恢拓之,徙棹楔儀門內。萬曆三十七年,知府劉一全建譙樓太昂,仍二層。舊制,譙樓外置屏牆,一由左闢一門,徙置棹楔於屏外,扁曰「三楚」 ,名「邦儀門。」 內重建戒石亭一座,於屏牆左置申明亭,右置旌善亭。崇禎三年,知府鄭時舉以譙樓於府治不利,盡行拆卸,傷毀數人。即於譙樓基上建頭門三間,於頭門左前立小譙樓一座,將舊譙樓移於府東城上,名曰「調元樓。」 嗣後兵燹頻集,府治頹敗,莫能修葺。

皇清順治四年,初入版圖。頭門內外,兵民雜居十一。

年,知府高明重修府二堂,建川堂。過道東,建吏、戶、糧、禮四房,左右牆垣。修白鶴池,為聯樨大社以課士。十六年,知府王來慶鼎修府頭門,建寅賓館,西建兵、刑、工等房。康熙七年,知府胡向華重修府大堂。八年鼎建抱廳三間,題其扁曰「師帥堂」 ,重修二堂,扁曰「寅恭堂」 ,重修三堂。白鶴池大廳廳旁鼎建一軒。頭門外舊有屏牆,因出入側行。於七年鼎建牌坊一座,出入始行中道。扁曰「三楚名邦、旬宣重地。」 修府土地祠。府治煥新,洵為一郡具瞻云。

同知廨 在正堂左。有前後堂及廂房門樓。明永樂初,同知董翥建。嘉靖十二年,同知李經闢譙樓之旁以出入,又建「清軍廳。」 萬曆間,同知錢夢松、天啟間,同知張夢時次第修理。

皇清康熙七年,同知孔斯和鼎建頭二門,屏牆更易。

舊基《規式》并建東廳一所,凡交代桃源縣修理。通判廨 在正堂右,有前、後堂及廂房門樓。永樂間通判陳志明建。弘治間通判姚綸、萬曆間通判鄔鼎龍重建。

皇清順治十三年,通判張道澄;康熙二年通判王興。

禹次第修建。凡交代龍陽縣修理。

推官廨 在正堂左,有前後堂及廂房門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