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59 (1700-1725).djvu/1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永樂間,推官陳向丹建。正德四年推官周宣重修。萬曆間推官智幾先、天啟間推官孟紹祖,崇禎辛未年推官陳之龍鼎新重修。崇禎九年,推官陳景頤復修。」 歷來次第修補者不一。

皇清順治十六年,推官楊于先於本廳頭門左建《文》。

昌閣一座康熙四年,推官潘滋樹建。本廳正堂,凡交代沅江縣修理。今裁。

經歷司 在府堂左。成化七年知縣楊宣建。知事廨 ,在經歷廨前。

照磨所 在府堂右,知府楊宣建。

司獄司 在府堂東南隅。廳三間,門房六間。布政分司 ,在府西二百步。正統初建。成化七年,知府楊宣重建。正堂五間,扁曰「紫微。」 分署後堂三間,左右廂房八間,儀門、大門各三,庖湢之所俱備。左坊曰澄清湖北。右坊曰保障楚西原有分守、巡、兵備三司,規制皆同。今廢二,止存其一。

按察分司 在府東二十步。明洪武初,知府張子俊建。成化七年,楊宣重建。正堂五間,扁曰「肅清。」 穿堂一間,翼以左右廂房。後堂三間及庖湢之所。儀門三間。正德十三年,吳都御史廷舉於兩旁種植樹木。嘉靖十二年,同知李經等因大門逼近街市,縮地五丈為大門二。門左右建耳房各三間,規制可觀。凡察院巡方及提學考校,俱在其內,但臨時易門額耳。今廢。

行司 ,在府西半里,原係廢郡王府地,故今惟瓦礫枳棘而巳。

本朝定鼎,修為行司祇供往來行旌,每於學使者科

歲考試,俱於龍陽搭場。知府有地方專責,不敢出疆,輒以推官送考,殊失提調責任。知府胡向華於康熙七年將行司右側拓出空隙之地百十餘丈,周迴築砌牆垣,防護嚴密。中建一堂,扁曰「藻鑑。」 堂內有寢室及侍役供饌等房。屏牆牌坊,點名坐廳,庭墀甬道,規制井然。

南察院行司 在府西門外一里。原因藩封在城內,上下往來,行旌入城,必謁王晉,見羈遲不便,乃設建行司於城外。其規模制度,皆與城內分司體統相一。後因兵燹蕩廢,其址尚存。公館 在府西一百步,明成化七年,知府楊宣建。

新興館 在府東北八十里紱紫山之東。舊路由武陵之安鄉,苦於無館,糓所唯寄宿菩提寺及民家。嘉靖十年,知府趙永淳奉巡撫朱都御史廷聲檄,於適中處所建館,往來甚便。今廢。稅課司 在府西。權知府事馬汝舟建。成化七年知府楊宣建。弘治元年奉旨裁革,久廢。九潭湖河泊所 在府東二里。明洪武初建,今廢。

遞運所 在府東二里。明洪武初建,久廢。新店遞運所 在府西南二百二十里。明成化七年,巡撫吳都御史琛臨府,看得桃源縣抵辰州府四百餘里五站之地,夫馬應付甚難,奏請添設遞運所於新店驛,議行守巡道各發徒夫若干名,及撥附近縣分人夫馬匹協濟。奉檄建正廳三間,大門三間,及左右廂房,以為館穀之所。

陰陽學 「在府西半里。明洪武十七年建,今廢。」 醫學 在府西二十步。明洪武十七年建,今廢。

皇清康熙七年,知府胡向《華清》出。

預備倉 在府西一里。舊有倉八所。明成化間,積穀一十一萬八千七百餘石,米二千八百三十餘石,賑濟有備。嘉靖五年,知府方仕積穀四萬八百石。歲荒即發以賑窮民。迨後穀費盡,而倉基廢矣。

僧綱司 在大善寺內

道紀司 ,在天慶觀內。

惠民藥局 「在府西二十步,明洪武初建,今廢。」 武陵縣治 在府西南半里慶豐坊內。明洪武甲辰年知縣張子源建正堂五間,幕廳三間,儀門三間。「宣德八年燬於火,知縣燕善重修。又增立左右廂房各二間,東西六房十間,架閣庫三間。成化八年知縣徐必斆暨縣丞源政重修。弘治十三年知縣應能因廳宇圮壞,且」 縣門逼近城間,乃縮地丈餘,為縣正門三間,儀門三間,改建正堂五間,扁曰「愛養斯民」 ;後堂三間,扁曰「涵春戒」 石亭一座,土地祠一所,庫房三間,承發司二間,獄房十三間。舊在縣外,難於防範,今遷於內。榜房二十間,外立旌善、申明二亭各一間。嘉靖十年,知縣馬負圖重修。萬曆九年,洪有福建譙樓於縣左。天啟甲子年,知縣鄒毓祚重修,改「東壁館」 以課士。遷譙樓於城上,內砌石基。崇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