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73 (1700-1725).djvu/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餘里大峒諸猺嶠踞山中,俗尚各猺,一同《昭平縣》。

粵以西,昭平為創縣。其初,都里之民,田野倨侮。婚嫁,男不必冠,女不必笄。祭鮮追遠,喪用浮屠。近被教化,漸及於禮。士知敏學,民知向義。山多瘴,食檳榔以除其氣。婦女尚茶粿,病不服藥,專事逐疫。元旦質明,禮神,遍拜尊長,親友交賀。迎春觀土牛,元夕張花燈,清明戴柳上墓,端午蒲飲,七月盂蘭祭,中秋熟芋,小年「祀竈,除日爆竹守歲」 ,似與中土大同而小異焉。

永安州

地僻山高,猺獞占十之七,民僅有三。民閒習尚,俱從簡約,服飾一期朴素,廬舍只圖便安。冠婚、喪祭,淡酒野蔬,聊當慶弔。伏臘歲時,山芹水藻,堪燕賓朋。不事侈奢,頗稱「易治。」 外此,則環峒皆猺,類分良梗,良則輸賦公家,梗則竊發負固。獞性近於猺。錯處村落,多係愚狡。生子概習巫道。惟務農業,不操末作。彼此交易,率以禾米團會,或共茹腥,死喪概從火化。居則架木營巢,葺茅編竹,賽歌擊毬,尤其遺俗。所賴牧茲土者撫綏而兼控馭,庶幾共樂昇平焉。

平樂府祠廟考        府志

本府。平樂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南峒駱家橋後山之麓。社稷壇 在北峒龍興寺右。

厲壇 在北峒白衣庵右。

城隍廟 在府學右

關聖廟 一在鳳凰山、一在後街。

靈濟廟 即五將廟,在昭譚江上。傳者謂五將鬱林人。宋宮殿災,五將救免,不受賞為商。至昭譚遇難,封為神。五姓:金、銀、梅、劉、柴。又云:在宋時禦寇有功,得廟食茲土。故昭平下有五將灘與堡之名。今客商往來,禱賽輒應。

嘉應廟 祀宋益州轉運使周渭。一在望仙塘南山下,一在慶豐倉前,今廢。按《通志》,在府城北木梁塘之東,宋時敕封靈濟忠祐惠烈王。昭靈廟 在下邳村,姓翟,宋時有武功,封為太尉。

普安廟 在樂山里平西。以收服強人,有武功,姓莫名國麟。宋咸寧間封「昭慶靈應侯。」

二仙廟 祀譚氏二女。一在樂山里誕山,宋時建。一在府城靈濟廟西,今廢。

天妃廟 ,即龍池廟,在駱家橋右。祀龍母之神,祈雨即應。

真武廟 在北城內鳳凰山巔。

五顯廟 在仙宮嶺下

龍王廟 在城西,舊有天一塔,取天下生水以制前山火星,然塔形類火。明知府陳啟孫毀塔建廟。

藥王廟 在北城外,副使胡朝賓、知府玉延裪重建。

十娘廟 在令公廟崖上,蓋江游神也,今重建。七賢祠 在城北,舊為道鄉書院,祀宋逐臣鄒浩、范祖禹、胡銓三賢。明萬曆間,知府周祈增祀唐臣韓思彥、韋陟,宋黃葆光、洪興祖,為「七賢祠。」 三公祠 在城南駝家橋。舊係鹽商私建。祠副使陳公應春者,明天啟間知縣鄭圭以副使韓紹、中丞蔡應科同祀。中丞開江韓公、開道陳公,通商,皆大有功於昭州者,更名「三公」 ,配《七賢》云。五賢祠 在府學東。宋守王光祖建,以祀梅摰、鄒浩、孫直庵、徐正、柴肅。

鄒侍郎祠 在府學後。舊在府城西北,祀宋鄒浩。浩字志完,學者稱為「道鄉先生。」 元符中,為右正言,以直諫顯,貶新州。崇寧二年,又貶昭州。處昭凡四歲,歸沒於常州。

張仙祠 前為紫竹庵千手大士像,後為《張仙像》。唐世堯建,今廢。

恭城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郊。

社稷壇 「在縣南郊。」

厲壇 在縣北郊

城隍廟 在縣治西

關帝廟 在縣西。明萬曆癸卯年,知縣陳朝策建,名「協天祠。」

周王祠 在萬壽寺東。春秋祀,期同風雲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