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199 (1700-1725).djvu/5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東,諸水皆入焉。後建永濟橋于上,故又名永濟河。《漢· 地理志》:「沽水出塞外,東南流行七百餘里,至泉州乃 入于海。」今河之下流,通新開沽達直沽。漕運南來者, 愬流而上,直抵于城南季家窩乃止。

龍池河一名「漁水」,在城南百餘步,源自鵝臺湧出,逶 迤三里許,入沽河。

沙河在城西二十五里。源出盤山,經沙嶺之麓,東南 會五里河入于沽河。

白龍港在城南七十里,沽河、泃河水皆會于此。相傳 昔有龍騰于此,因云。又名潮河,以近海通潮故也。 按《靜海縣志》,三乂沽在直沽,今天津城邊。潞河、清河、 衛河諸水合流,東注于海。

濕餘水部彙考

順天府之濕餘水

濕餘水,在昌平州東南。其源出軍都山,南流東入于 潞河。

按《水經》「濕餘水出上谷居庸關東。」關在沮陽城東 南六十里居庸界,故關名矣。使者入上谷,耿况迎之 於居庸關,即是關也。其水導源關山,南流,歷故關下。 谿之東岸,有石室三層,其戶牖扇扉,悉石也,蓋古關 之候臺矣。南則絕谷,累石為關址,崇墉峻壁,非輕功 可舉。山岫層深,側道褊峽,林鄣據嶮。古本作林郭蘧嶮蓋邃險之偽 吳本改為據誤路才容軌,曉禽暮獸,寒鳴相和,羈官遊子聆 之者,莫不傷思矣。其水歷山南,逕軍都縣界,又謂之 軍都關。《續漢書》曰:「尚書盧植隱上谷軍都山也。」其水 南流出關,謂之下口,水流潛伏十里許是也。

又東流過軍都縣南,又東流過薊縣北。濕餘水故 瀆東逕軍都縣故城南,又東,重源潛發,積而為潭,謂 之「濕餘潭。」又東流,易荊水注之。其水導源西北,逕千 蓼泉,亦曰「丁蓼水。」東南流逕郁山西,謂之「易荊水。」公 孫瓚之敗于鮑丘也,走保易荊,疑岨此水也。按後漢書麴義 攻公孫瓚破之於鮑丘瓚遂保易京開置屯田續漢志云瓚所居易京故城在今幽州歸義縣南十八里 魏志瓚傳亦云瓚軍數敗乃走還易京固守此云易荊正同但字異耳易荊水又東,左 合虎眼泉。水出平川,東南流入易荊水。又東南,與孤 山之水合。水發川左,導源孤山,東南流入易荊水,謂 之塔界水。又東逕薊城,又東逕平昌縣故城南,又謂 之昌平水。《魏氏土地記》曰:「薊城東北一百四十里有 昌平城,城西有昌平河。」又東北,注濕餘水。濕餘水又 東南流,左右芹城水。宋本作芹城水注之「水出北山,南逕芹城。」 又古本作水東南流,注濕餘水。濕餘水又東南流,逕安樂 故城西。更始使謁者韓鴻北徇,承制拜吳漢為安樂 令,即此城也。

又北屈,東南,至狐奴縣西,入于沽河。昔彭寵使狐 奴令王梁南助光武起兵,自是縣矣。濕餘水於縣西 南,東入沽河。故《地理志》曰:「濕餘水自軍都縣東,至潞 南入沽。」是也。

按:《畿輔通志》順天府「濕餘河在昌平州東南,源發軍 都山,南流東折入潞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