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5 (1700-1725).djvu/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傅堯俞

按《宋史》本傳:「堯俞,字欽之,本鄆州須城人,徙孟州濟 源。十歲能為文,及登第猶未冠。石介每過之,堯俞未 嘗不在。介曰:『君少年決科,不以游戲為娛,何也』?堯俞 曰:『性不喜囂雜,非有他爾』。介歎息奇之。嘗監西京稅 院事,留守晏殊、夏竦皆謂曰:『子有清識雅度,文約而 理盡,卿相才也』。知新息縣,累遷太常博士。嘉祐末,為」 監察御史。兗國公主下嫁李瑋,為家監梁懷吉、張承 照所間,與夫不相中,仁宗斥二人於外。未幾,復還主 家,出瑋知衛州。堯俞言:「主恃愛,薄其夫,陛下為逐瑋 而還隸臣,甚悖禮,為四方笑,後何以誨諸女乎?」皇城 邏卒吳清誣奏富民殺人,鞫治無狀,有司須清辨,內 侍主者不遣。堯俞言:「陛下惜清,恐不復聞外事矣。臣 以為不若使付外,暴其是非而行賞罰焉,則事之上 聞者皆實,乃所以廣視聽也。縱而不問,則讒者肆行, 民無所措手足,尚欲求治,得乎?」內侍李允恭、朱晦屈 法任其子趙繼寵越次管當;天章閣蔡世寧掌內藏, 而以珠私示內人。堯俞以為嬖寵恩倖過失,當防之 於漸,悉劾之。時乏國用,言利者爭獻《富國計》。堯俞奏 曰:「今度支歲用不足,誠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 宜自儉刻身,先天下,無奪農時,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不然,徒欲紛更為之,無益聚斂者用,則天下殆矣。」仁 宗春秋高,皇嗣未立,堯俞請建宗室之賢,以慰天下 望。及英宗為皇子,有司闕供餽,仁宗未知。堯俞言:「陛 下既以宗社之重建皇嗣,宜以家人禮,使皇子朝夕 侍膳左右,以通慈孝之誠。今禮遇有闕,非所以隆親 親、重國本也。」於是詔有司供具甚厚。英宗即位,轉殿 中侍御史,遷起居舍人。皇太后與英宗同聽政,英宗 有疾,既平,堯俞上書皇太后,請還政。久之,聞內侍任 守忠有讒間語,堯俞諫皇太后曰:「外間物論紛惑,兩 宮之情未通。臣謂天下之可信者,無大於以天下與 人,亦無大於受天下以公。況皇帝以明睿之資,貫通 古今,而受人之天下乎!如誅竄讒人,則慈孝之聲並 隆矣。」於是皇太后還政,逐守忠。堯俞言於英宗曰:「皇 太后給事左右之人,宜頗錄其勤勞,少加恩惠,上慰 母后,下安反側。且守忠已去,其餘不問可也。」遷右司 諫、同知諫院。英宗眷遇堯俞,嘗雪中賜對,堯俞自東 廡升,英宗傾身東向以待。每奏事退,多目送之。嘗問 曰:「多士盈庭,孰忠孰邪?」堯俞曰:「大忠大佞,固不可移。 中人之性,繫上所化。」英宗納其言。時英宗初躬庶政, 猶謙讓任大臣。堯俞言:「大臣之言是,陛下偶以為然 而行之可也;審其非矣,從而徇之,則人主之柄安在? 願君臣之際,是是非非,毋相面從,總覽眾議,無所適 莫,則威柄歸陛下矣。」嘗因論事,英宗曰:「卿何不言蔡 襄?」對曰:「若襄有罪,何不自正典刑,安用臣言?」英宗曰: 「欲使臺諫言,以公議出之。」對曰:「若付之公議,臣但見 襄辦山陵事有功,不見其罪。臣身為諫官,使臣受旨 言事,臣不敢。陝西言近邊熟戶頗逃失。」詔以內侍李 若愚等為陝西四路鈐轄、轉運使招納,歲一入奏事。 堯俞言:「此安撫、經略使職也。且若愚等,陛下不信其 言,則如不用,言必見從,則邊帥之權,移於四人矣。」尋 罷之。大臣建言濮安懿王宜稱皇考,堯俞曰:「此於人 情禮文,皆大謬戾。」與侍御史呂誨同上十餘疏,其言 極切。主議者知恟恟不可遏,遂易「考」稱親。堯俞又言: 「親非父母而何,亦不可也。夫恩義存亡一也。先帝既 以陛下為子,當是時設濮王,尚無恙,陛下得以父名 之乎?又因水災言簡宗廟則水不潤下。今以濮王為 皇考於仁宗之廟,簡孰甚焉!」俄命堯俞與趙瞻使契 丹。比還,呂誨、呂大防、范純仁皆以諫濮議罷,復除堯 俞侍御史知雜事。堯俞拜疏,必求罷去,英宗面留之。 堯俞言:誨等已逐,臣義不當止。因再拜辭,英宗愕然 曰:「是果不可留也。」遂出知和州。通判楊洙乘間問曰: 「公以直言斥居此,何為未嘗言及御史時事?」堯俞曰: 「前日言職也,豈得已哉?今日為郡守,當宣朝廷美意」, 而反呫呫追言:「前日之闕政,與誹謗何異。」神宗即位, 徙知廬州。熙寧三年,至京師,王安石素與之善,方行 新法,謂之曰:「舉朝紛紛,俟君來久矣,將以待制諫院 處君。」堯俞曰:「新法世以為不便,誠如是,當極論之。平 生未嘗好欺,敢以為告。」安石慍之,但授直昭文館、權 鹽鐵副使。俄出為河北轉運使,改知江寧府。陛辭,言: 「仁廟一室,與藝祖、太宗並為百代不遷之主。徙許州、 河陽、徐州,再歲六移官,困於道路,知不為時所容,請 提舉崇福宮。」先是,徐人告有談天文休咎者,堯俞以 事未白,不受辭。談者後伏誅,堯俞坐不即捕,削官職。 稍起,監黎陽縣倉草場。郡掾行縣,堯俞從眾出迎盡 禮。守為遣他吏代主出納,堯俞不可,曰:「居其官安得 曠其職?」雖寒暑,必日至庾中治事,凡十年。哲宗立,自 知明州,召為祕書少監兼侍講,擢給事中、吏部侍郎、 御史中丞。奏言:「人才有能有不能,如使臣補闕拾遺 以輔盛德,明善攻失以平庶政,舉直措枉以正大臣, 臣雖不才,敢不盡力。若使窺人陰私,抉人細故,則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