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75 (1700-1725).djvu/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求苟免。甚可恠者,博士諸生,禁不相見,教諭無所施, 質問無所從,月巡所隸之齋而已。齋舍既不一,隨經 分隸,則又《易》博士兼巡禮齋,《詩》博士兼巡書齋,所至 備禮請問,相與揖諾,亦或不交一言而「退,以防私請, 以杜賄賂。學校如此,豈先帝所以造士之意哉?治天 下者,遇人以君子長者之道,則下必有君子長者之 行而應乎上。若以小人犬彘遇之,彼將以小人犬彘 自為,而況以此行于學校之間乎?願罷其制。」又請雜 用經義詩賦取士,復賢良方正科,罷常平免役。引朱 光庭、王巖叟為言官。執憲數月,正色彈劾,多所貶出, 百僚敬憚,時人以比包拯、呂誨。元祐元年,擢御史中 丞。摰上疏曰:「上之所好,下必有甚。朝廷意在總覈,下 必有刻薄之行;朝廷務在寬大,下必有苟簡之事。習 俗懷利,迎意趨和,所為近似,而非上之意本然也。今 因革之政本殊,而觀望之俗故在。昨差役初行,監司 已有迎合爭先,不校利害,一概定差,一路為之騷動 者,朝廷察其如此,固已黜之矣。以是觀之,大約類此。 向來黜責數人者,皆以非法掊克,市進害民,然非欲 使之漫不省事,昧者不達,矯枉過正,顧可不為之禁 哉!請立監司考績之制。」拜尚書右丞,連進左丞、中書 侍郎,遷門下侍郎胡宗愈除右丞,諫議大夫王覿疏 其非是,宣仁后怒,將加深譴,摰開救甚力,簾中厲聲 曰:「若有人以門下侍郎為姦邪,甘受之否?」摰曰:「陛下 審察毀譽每如此,天下幸甚。然願顧大體。宗愈進用, 自有公議,必致貶諫官而後進,恐宗愈亦所未安。」宣 仁后意解,覿得補郡去。摰與同列奏事論人才,摯曰: 「人才難得,能否不一,性忠實而才識有餘,上也;才識 不逮而忠實有餘,次也;有才而難保,可藉以集事,又 其次也;懷邪觀望,隨時勢改變,此小人也,終不可用。」 哲宗及宣仁后曰:「卿常能如此用人,國家何憂。」六年, 拜尚書右僕射。摰性峭直,有氣節,通達明銳,觸機輒 發,不為利怵威誘。自初輔政至為相,修嚴憲法,辨白 邪正,專以人物處。心孤立一意,不受謁請。子弟親戚 入官,皆命赴銓部,以格調選,未嘗以干朝廷。與呂大 防同位,國家大事多決于大防,惟進退士大夫,實執 其柄。然持心少恕,勇于去惡,竟為朋讒奇中。先是,邢 恕謫官永州,以書抵摰,摰故與恕善,答其書有「永州 佳處,第往以俟休復」之語。排岸官茹東濟,傾險人也, 有求於摰不得,見其書,陰錄以示御史中丞鄭雍、侍 御史楊畏。二人方交章擊摰,遂箋釋其語上之曰:「休 復」者,語出《周易》以俟。休復者,俟他日太皇太后復子 明辟也。又章惇諸子故與摰之子游,摰亦間與之接。 雍、畏謂延見接納,為牢籠之計,以冀後福。宣仁后于 是面諭摰曰:「言者謂卿交通匪人,為異日地。卿當一 心王室,若章惇者,雖以宰相處之,未必樂也。」摯皇懼, 退,上章自辨,執政亦為之言。宣仁后曰:「垂簾之初,摰 排斥姦邪,實為忠直。但此二事,非所當為也。」以觀文 殿學士罷知鄆州。給事中朱光庭駁云:「摰忠義自奮, 朝廷擢之大位,一旦以疑而罷,天下不見其過。」光庭 亦罷。七年,徙大名,又為雍等所遏,徙知青州。紹聖初, 來之邵、周秩論摰變法棄地罪,奪職知黃州,再貶光 祿卿、分司南京,蘄州居住。將行,語諸子曰:「上用章惇, 吾且得罪。若惇顧國事,不遷怒百姓,但責吾曹,死無 所恨。正慮意在報復,法令益峻,奈天下何?」憂形於色, 無一言及遷謫意。四年,陷邢恕之謗,貶鼎州團練副 使,新州安置。惟一子,從家人涕泣願侍,皆不聽。至數 月,以疾卒,年六十八。初,摰與呂大防為相,文及甫居 喪在洛,怨望。服除,恐不得京官,抵書邢恕曰:「改月遂 除,入朝之計未可必。當塗猜怨於鷹揚者益深,其徒 實繁。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濟之以粉昆,必欲以 眇躬為甘心快意之地,可為寒心。」其謂司馬昭者,指 呂大防獨當國久。「粉昆」者,世以駙馬都尉為「粉侯」;韓 嘉彥尚主,以兄忠彥為「粉昆」也。恕以書示蔡碩、蔡渭, 渭上書訟摰及大防等十餘人陷其父確,謀危宗社, 引《及甫書》為證。時章惇、蔡卞誣造元祐諸人事不已, 因是欲殺摰及梁燾、王巖叟等,以為摯有廢立之意, 遂起同文館獄,用蔡京、安惇雜治,逮問及甫。及甫,元 祐末。德、大防,除權侍郎。又忠彥雖罷,哲宗眷之未 衰,乃託其亡父嘗說司馬昭指劉摰:粉謂王巖叟面 白如粉;昆謂梁燾字況之,況猶兄也。又問實狀,但云: 「疑其事勢如此。」會摰卒,《京奏》不及考驗,遂免其子官, 與家屬徙英州。凡三年,死於瘴者十人。徽宗立,詔反 其家屬,用子跂請得歸葬。跂又伏闕訴及甫之誣,遂 貶及甫,并渭于湖外,復摰中大夫。蔡京為相,降朝散 大夫。後又復觀文殿大學士、大中大夫。紹興初,贈少 師,諡曰忠肅。摰嗜書,自幼至老未嘗釋卷。家藏書多 自讎校得善本,或手抄錄,孜孜無倦。少好禮學,其究 《三禮》,視諸經尤粹。晚好《春秋》,考諸儒異同,辨其得失, 通聖人經意為多。其教子孫,先行實,後文藝。每曰:「士 當以器識為先,一號為文人,無足觀矣。」跂能為文章, 遭黨事,為官拓落,家居避禍,以壽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