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2 (1700-1725).djvu/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七十二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五十二

  傷寒門十八

  張介賓景岳全書總名 初診法 論脈 風寒辨 傷寒三證 六經證

   傳經合病併病辨 陽證陰證辨 三陽陽明證 兩感 表裏辨 寒熱辨 論汗 論

  吐 論下 看目 舌色辨 飲水 三陽陰證辨 再論陰證陽證及李子建傷寒十勸之

  害 論傷寒古治法 論古法通變 麻黃桂枝辨 論今時皆合病併病

藝術典第三百七十二卷

醫部彙考三百五十二

傷寒門十八

《景岳全書》
臣張介賓著

《總名》

黃帝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曰:「凡病傷寒 而成溫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後夏至日為病暑。」此皆 《內經》之明言也。故凡病溫病熱而因於外感者,皆本 於寒。即今醫家皆謂之為傷寒,理宜然也。近或有以 溫病熱病,謂非真傷寒者,在未達其義耳。

《初診法》

凡初診「傷寒者,以其寒從外入,傷於表也。寒邪自外 而入,必由淺漸深,故先自皮毛,次入經絡,又次入筋 骨,而後及於臟腑,則病日甚矣。」故凡病傷寒者,初必 發熱憎寒無汗,以邪閉皮毛,病在衛也;漸至筋脈拘 急,頭背骨節疼痛,以邪入經絡,病在營也。夫人之衛 行脈外,營行脈中。今以寒邪居之,則血氣混淆,經絡 壅滯,故外證若此,此所謂「傷寒證」也。自此而漸至嘔 吐不食脹滿等證,則由外入內,由經入腑,皆可因證 而察其表裏矣。若或肌表無熱,亦不憎寒,身無疼痛, 脈不緊數者,此其邪不在表,病必屬裏。凡察《傷寒》,此 其法也。

《論脈》

「傷寒之邪,實無定體,或入陽經氣分,則太陽為首;或 入陰經精分,則少陰為先。」其脈以浮緊而有力無力, 可知表之虛實;沉緊而有力無力,可知裏之虛實;中 而有力無力,可知陰陽之凶吉。診之之法,當問證以 知其外,察脈以知其內,先病為本,後病為標。能參合 脈證,而知緩急先後者,乃為上工。

《診法》曰:「浮脈為在表,故凡脈見浮緊而數者,即表邪 也,再加以頭項痛腰脊強等證,此即太陽經病,當求 本經輕重而解散之。」

脈見洪長有力,而外兼陽明證者,即陽明在經之邪 也。宜求本經之寒熱以散之。

「脈見弦數。」而兼少陽之證者。即少陽經半表半裏之 病。宜和解而散之。

沉脈為在裏,病屬三陰,詳具後《六經辨證》中。但沉數 有力,是即熱邪傳裏也。若表證深入,而內見大滿大 實,陽邪熱結等證,治當從下也。

沉緊無力而外無大熱。內無煩渴等病。此陰證也。若 或畏寒厥冷,及嘔吐腹痛瀉痢者。此即陰寒直中。治 宜溫中也。

脈大者,為病進,大因邪氣勝,病日甚也。脈漸緩者,為 邪退,緩則胃氣至,病將愈也。此以「大為病進」,固其然 也。然亦有宜大不宜大者,又當詳辨。如脈體本大,而 再加洪數,此則病進之脈,不可當也。如脈體本小,因 服藥後而漸見滑大有力者,此自陰轉陽,必將汗解, 乃為吉兆。蓋脈至不鼓者,由氣虛而然,無陽豈能作 汗也。

按:「浮為在表,沉為在裏」,此古今相傳之法也。然沉脈 亦有表證,此陰實陽虛寒勝者然也;浮脈亦有裏證, 此陽實陰虛水虧者然也。故凡欲察表邪者,不宜單 據浮沉,只當以緊數與否為辨,方為的確。蓋寒邪在 表,脈皆緊數,緊數甚者邪亦甚,緊數微者邪亦微;緊 數、浮、洪有力者,邪在陽分,即陽證也;緊數、浮、沉無力 「者,邪在陰分,即陰證也。」以緊數之脈,而兼見表證者, 其為外感無疑,即當治從解散。然內傷之脈,亦有緊 數者,但內傷之緊,其來有漸;外感之緊,發於陡然,以 此辨之,最為切當。其有似緊非緊,但較之平昔稍見 滑疾而不甚者,亦有外感之證。此其邪之輕者,或以 初感而未甚者,亦多見此脈,是又不可不兼證而察 之也。若其和緩而全無緊疾之意。則脈雖浮大。自非 外邪之證。

按:陶節庵曰:「夫脈浮當汗,脈沉當下,固其宜也。然其 脈雖浮,亦有可下者,謂邪熱入腑,大便難也,設使大 便不難,豈敢下乎?其脈雖沉,亦有可汗者,謂少陰病 身有熱也,設使身不發熱,豈敢汗乎?若此之說,可見 沉有表,而浮亦有裏也。」

《風寒辨》

凡病傷寒者,本由寒氣所傷,而風即寒之帥也。但以 風寒分氣令,則風主春而東,寒主冬而北;以風寒分 微甚,則風屬陽而淺,寒屬陰而深。然風送寒來,寒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