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2 (1700-1725).djvu/2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飲、崔氏八味丸料之類,此引火歸原之治也。其有陰 盛陽衰之證,身雖發熱而惡寒不已,或嘔惡,或泄瀉, 或背涼如冰,或手足厥冷,是皆陽虛之極,必用大溫 中飲,或理陰煎」,不可疑也。若果邪火熱甚,而水枯乾 涸者,或用涼水漸解其熱。表未解而固閉者,或兼微 解,漸去其寒。若邪實正虛,原有主客不敵之勢,使但 能保定根本,不令決裂,則邪不戰而自解。此中大有 元妙,余嘗藉此而存活者,五十年來若干人矣。謹書 之,以為普濟者之則。

《補中亦能散表》

夫補者所以補中,何以亦能散表?蓋陽虛者,即氣虛 也,氣虛於中,安能達表?非補其氣,肌能解乎?凡脈之 微弱無力,或兩寸短小而多寒者,即其證也,此陽虛 傷寒也。陰虛者,即血虛也,血虛於裏,安能化液?非補 其精,汗能生乎?「凡脈之浮芤不實,或兩尺無根而多 熱者,即其證也,此陰虛傷寒也。」然補則補矣,仍當酌 其劑量。譬之飲酒者。能飲一勺而以一升。宜乎其至 於困也。使能飲一斗而與以一合。其真蚍蜉之撼大 樹耳。

《寒中亦能散表》

夫寒中者,所以清火,何以亦能散表?蓋陽亢陰衰者, 即水虧火盛也,水涸於經,安能作汗,譬之乾鍋赤裂, 潤自何來?但加以水,則鬱蒸沛然,而氣化四達。夫汗 自水生,亦猶是也。如前論言「補陽補陰者,宜助精氣 也。《此論》言以水濟火者,宜用寒涼也。蓋補者補中之 不足,濟者制火之有餘。凡此者,均能解表,其功若一」, 而宜寒宜煖,其用不侔,是則不可不辨。

《傷寒三表法》

傷寒者,危病也;治傷寒者,難事也。所以難者,亦惟其 理有不明,而不得其要耳。所謂要者,亦惟正氣、邪氣 二者之辨而已。使能知正氣之虛實,邪氣之淺深,則 盡之矣。夫寒邪外感,無非由表而入裏;由表而入者, 亦必由表而出之。故凡傷寒者,必須得汗而後解。但 正勝邪者,邪入必淺,此元氣之強者也;邪勝正者,其 入必深,此元氣之弱者也。邪有淺深,則表散有異;正 有虛實,則攻補有異。此三表之法,所不容不道也。何 為三表?蓋邪淺者,逐之於藩籬,散在皮毛也;漸深者, 逐之於戶牖,散在筋骨也;深入者,逐之於堂室,散在 臟腑也。故淺而實者宜直散,直散者,逐之無難也;虛 而深者宜托散,托散者,但強其主,而「邪無不散也。今 姑舉其略,如麻黃湯、桂枝湯、參蘇飲、羌活湯、麻桂飲 之類,皆單逐外邪,肌表之散劑也。又如小柴胡湯、補 中益氣湯、三柴胡飲、四柴胡飲之類,皆兼顧邪正,經 絡之散劑也。再如理陰煎、大溫中飲、六味回陽飲、十 全大補湯之類,皆建中逐邪,臟腑之散劑也。」嗚呼!以 散藥而散於肌表經絡者。誰不知之。惟散於臟腑。則 知者少矣。以散為散者。誰不知之。惟不散之散。則元 之又元矣。

《傷寒無補法辨》

按傷寒一證,惟元氣虛者為最重,虛而不補,何以挽 回?奈何近代醫流,咸謂「傷寒無補法」,此一言者,古無 是說,而今之庸輩,動以為言,遂致老幼相傳,確然深 信,其為害也,不可勝紀,茲但以一歲之事言之。如萬 曆乙巳歲,都下瘟疫盛行,凡涉年衰及內傷不足者, 用大溫大補兼散之劑,得以全活者甚多。使此輩不 幸而遭庸手,則萬無一免者矣。痛夫枉者之非命,因 遍求經傳,則並無傷寒無補法之例。必求其由,則惟 陶節菴有云:「傷寒汗吐下後,不可便用參芪大補,使 邪氣得補而熱愈盛,所謂治傷寒無補法也。」此一說 者,蓋亦本於孫真人之言云:「服承氣湯得利瘥,慎不 中補也。」此其意謂因攻而愈者,本為實邪,故不宜妄 用補藥,復助其邪耳。初非謂虛證亦不宜補也。此外 則有最庸最拙,為萬世之害者,莫如李子建之《傷寒 十勸》。今後世謬傳,實基於此。故余於前論,直叱其非, 并詳考仲景《傷寒論》及諸賢之成法,以申明其義焉。 矧!今人之患傷寒者,惟勞倦內傷,七情挾虛之類,十 居七八;傳誦傷寒,無補者十有八九,以挾虛之七八, 當無補之八九,果能堪乎?而不知以直攻而死者,皆 挾虛之輩也。此在眾人,則以傳聞之訛,無怪其生疑 畏。至若名列醫家,而亦曰「傷寒無補法」,何其庸妄無 知,毫不自反,誤人非淺,誠可醜可恨者也。其有尤甚 者,則本來無術,偏能惑人。但逢時病,則必曰:「寒邪未 散,何可用補?若將邪氣補住,譬之關門赶賊」,若此一 言,又不知出於何典?亂道異端,尤可恨也。此外又有 一輩曰:「若據此脈證,誠然虛矣,本當從補,但其邪氣 未淨,猶宜緩之,姑俟清楚,方可用也。」是豈知正不能 復,則邪必日深,焉能清楚?元陽不支,則變生呼吸,安 可再遲?此不知死活之流也。又有一輩曰:「此本虛證, 如何不補?速當用人參七八分,但以青、陳之類監制 用之,自然無害。」是豈知有補之名,無補之實,些須兒 戲,何濟安危?而尚可以一消一補,自掣其肘乎?此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