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2 (1700-1725).djvu/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陽證誤用溫補,則陽亢不解;或以陰證誤用寒涼,則 陰凝不解。凡邪毒不解,則直入陰分,鬱而成熱,乃致 「液涸血枯,斑見肌表,此實毒邪固結,營衛俱劇之證 也。但斑有微甚,勢有重輕。輕者細如蚊跡,或先紅而 後黃;重者成粒成片,或先紅而後赤;輕者只在四肢, 重者乃見胸腹。輕者色淡而隱,重者色紫而顯。若見 黑斑,或大便自利,或短氣,或二便不通,則十死九矣。」 凡病傷寒而汗下溫清俱不能解,及足冷耳聾。煩悶 欬嘔者。便是發斑之候。

成無己曰:「大熱則傷血,熱不散,裏實表虛,熱邪乘虛 出於皮膚而為斑也。慎不可發汗,若汗之重令開泄, 更增斑爛也。」自後諸家所述,皆同此說,余則以為不 然。蓋凡傷寒之邪,本自外而入,深入不解,則又自內 而出,此其表裏相乘,勢所必至,原非表虛證也。但使 內外通達,則邪必由表而解矣。即如犀角地黃湯,乃 治斑之要藥。人知此湯但能涼血清毒,而不知此湯 善於解表散邪。若用之得宜,則必通身大汗,熱邪頓 解,何為不可汗耶?由此言之,則凡脈數無汗,表證具 在者,必須仍從解散。

凡治發斑,須察表裏。如瘟疫不解,熱入血室,舌焦煩 熱發斑者,犀角地黃湯。內外俱熱,陽明狂躁,大渴發 斑者,白虎湯,或加人參。陽毒赤斑,狂言見血者,陽毒 升麻湯。疫癘發斑,大熱而燥者,三黃石膏湯。火鬱於 經,寒邪不解,脈仍滑數而發斑者,一柴胡飲。陽明外 邪,陽毒不解者,升麻湯。脾腎本虛,外邪不解而發斑 者,五柴胡飲。陽明表邪不解,溫熱發斑者,柴胡白虎 煎。溫熱毒盛,咽痛發斑者,元參升麻湯。陰虛水虧,血 熱發斑者,玉女煎。陰虛血燥,大熱大渴發斑者,歸葛 飲。內虛外實,陰盛格陽發斑者,大溫中飲。太陽陽明 惡熱,大便祕結,邪毒在腑發斑者,調胃承氣湯。 凡本非陽證,妄用寒涼者,每令人泄瀉邪陷不解,余 常用大溫中飲、理陰煎之類,解寒托邪,始得大汗,汗 後邪達,多有見赤斑風餅,隨汗而出,隨出隨沒,頃刻 即愈,活者多人。凡寒毒為斑,即此可見。使內托無力, 則此毒終無出期,日深日甚,難乎免矣。此理甚微,不 可不察。

發黃

凡發黃黃疸等證,多由濕熱。如小水不利,或黃或赤, 或小腹脹滿不痛,或大便實而渴甚,脈來沉實有力, 皆濕熱之證。輕則茵陳五苓散,重則茵陳湯分利小 便,清血瀉火,則黃自退矣。然黃有陰證,及諸治法,俱 詳《黃疸門》,宜參用之。

發狂

傷寒發狂,本陽明實熱之病,然復有如狂證者,雖似 狂而實非狂,此中虛實相反,最宜詳辨,不可忽也。凡 實熱之狂,本屬陽明。蓋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陽邪 傳入胃腑,熱結不解,因而發狂。《內經》陽明脈解篇曰: 胃者土也。故聞木音而驚者,土惡木也。其惡火者,熱 甚惡火也。其惡人者,以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 也。其病甚則棄衣而走,登高而歌,或數日不食,或踰 垣上屋者,以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實則 能登高也。其棄衣而走者,以熱盛於身也;其妄言罵 詈,不避親疎而歌者,以陽盛為邪也。又曰:「陰不勝其 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又曰:「邪入於陽則狂。」是皆以 陽明熱邪上乘心肺,故令神志昏亂若此。此陽狂也。 然傷寒病至發狂。是為邪熱已極。使非峻逐火邪則 不能已。故但察其大便鞕結。或腹滿而堅。有可攻之 證。則宜以大小承氣或涼膈散、六一順氣湯之類下 之可也。如無脹滿實堅等證而惟胃火致然者。則但 以白虎湯、抽薪飲之類泄去火邪。其病自愈。

如狂證,本非實熱發狂,其證亦有輕重。如仲景曰:太 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其外不解者,尚未可 攻,當先解外。外已解,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 仁承氣湯。又曰:「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 反不結胸,其人如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鞕滿,小 便自利者,下其血乃愈,抵當湯主之。」按:此二條以太 陽熱邪不解。隨經入腑。但未至發狂。故曰「如狂。」此以 熱搏血分。畜聚下焦。故宜下也。

近見傷寒家,則別有「如狂」之證,古人所未及言者。蓋 或由失志而病,其病在心也;或由悲憂而病,其病在 肺也;或由失精而病,其病在腎也;或由勞倦思慮而 病,其病在肝脾也。此其本病已傷於內,而寒邪復感 於外,則病必隨邪而起矣。其證如狂,亦所謂虛狂也。 而虛狂之證,必外無黃赤之色、剛暴之氣;內無胸腹 「之結,滑實之脈,雖或不時躁擾,而禁之則止,口多妄 誕,而聲息不壯,或眼見虛空,或驚惶不定。察其上則 口無焦渴,察其下則便無鞕結,是皆精氣受傷,神魂 不守之證。」此與「陽極為狂」者,反如冰炭。而時醫不能 察,但見錯亂,便謂陽狂,妄行攻瀉,必致殺人。凡治此 者,須辨陰陽,其有虛而挾邪者,邪在「陽分,則宜補中 益氣湯之類。邪在陰分,則宜補陰益氣煎之類。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