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9 (1700-1725).djvu/1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傳》曰:「淇衛箘簬。」又曰:「淇衛之箭,又下淇園之竹以為 楗,又伐淇園之竹以為矢。」是淇之產竹,自古而然。《詩》 曰:「菉竹漪漪。」言竹之初生,其色綠也,長則綠轉而青 矣,故曰「菉竹青青。」卒章又曰「如簀如簀」,言其盛也。故 謝莊《竹贊》亦曰「瞻彼中堂,綠竹漪漪。」毛、陸之說未可 從。

《詩》:「汎彼柏舟」,古注謂「汎汎然流水中。」蓋言寡婦無夫 可依,故汎汎然如河中不繫之舟,無所倚恃,誠嫠居 之善自況者也。而《列女傳》云「以柏舟之堅自比」,則非 矣。孔子讀《柏舟》,見匹夫執志之不可奪,此詩之妙旨 也。

《采葛》,舊說賢者被讒見黜,閔之而作。蓋葛可禦暑,本 支聯屬,比君臣之情義相維也。今君棄予,則其節誕 矣,故興以《采葛》而賦焉。「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言思如 三月之久也。蕭可薦祭,香氣上達,比君臣之誠悃相 通也。今君棄予,則蕭條甚矣,故興以采蕭賦焉。「一日 不見,如三秋兮」,言憂思如秋之蕭索也。艾可療疾,畜 久益善,比君臣之休戚相關也。今君棄予,則病益深 矣,故興以采艾而賦焉。「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言過強 仕而至艾,終無見君之時矣,故思之更極其切也。故 曰:「於《采葛》見慕君之至,而行道之極也。」見田子藝說。 但「蕭索」與「年」,及艾與「采蕭」、「采艾」又為一意矣。豈興而 比詩,意不嫌其複邪?以勝朱傳,聊備載之。

《毛詩》:「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見月懷人能道意中事。」太 白《送祝八》:「若見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窺明月。」子美 《夢太白》:「落月滿屋梁,猶疑見顏色。」常建《宿王昌齡隱 處》:「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王昌齡《贈馮六元二》:「山 月出華陰,開此河渚霧。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 類甚多,大抵出自陳風也。

《孟子》「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解者謂《黍離》降為國風而 雅亡也。是不然。風之與雅,體製不同,若今詩所謂選 也、律也、歌與曲也,試置《黍離》於二雅之中,聲果同乎? 倘以平王政教不行,降雅而為風,則《正月》之篇曰:「赫 赫宗周,褒姒烕之」,固幽王以後詩也,而反列於《雅》,何 哉?故其聲風也,即《二南》亦系之《風》;其聲雅也,即《正月》 亦系之《雅政》,不以此為升降也。

賢奕詩《大小雅》以十篇為卷而謂之「什」,猶軍法以十 人為什耳。今稱詩為「佳什」,於義何取?

續狂夫之言。甚矣讀詩之難也!余之疑於《詩》者多矣。 《詩》三千,仲尼刪之,得五百五篇,今存者僅三百五篇 耳。其逸詩之重複而不可施於禮義者,抑何多也?一 疑也。三百刪而秦火繼之,又重以項羽,咸陽之三月, 而博士之藏書悉燼矣。三百篇詎獨無恙?即無恙而 錯簡散帙,能如仲尼之舊否?又一疑也。鄭元受《毛詩》 於馬融,融作傳,作箋,毛公之學孤行,而齊魯韓都廢。 三人言則從其二,一毛公安從乎?又一疑也;鄭衛漫 矣,老儒莊士泚筆洗口而讀,不欲竟,仲尼登之簡編, 夫乃非放鄭之旨歟?又一疑也;說者曰:鄭衛諸詩,聖 人留之以著禍亂之所自始。然《春秋》列國獻酬酳酢 之間,鄭伯不賦《鶉奔》乎?六卿不賦《蔓草》乎?子太叔不 賦《褰裳》乎?子游不賦《風雨》,子旗不賦《同車》,子柳不賦 《蘀兮》乎?則似又不得以淫聲目《詩》也,又一疑也。《雅》奏 廷,《頌》奏廟,《風》奏《房中》,其否否者,《風》《雅》之變也。吳季子 觀樂而邶鄘鄭衛皆在焉,則既比之聲歌矣,又一疑 也。一豳詩也,今以為風,而康成割一二章為風,三四 五章與六章之半為《雅》,又割六章之半及七與八章 為《頌》。其說蓋祖於《周禮》之豳《雅》豳《頌》而設也。一豳詩 如此,而他可推矣;又一疑也;《詩》之《小序》,梁昭明指為 子夏,范蔚宗指為衛宏,宏得之九江謝曼卿,則《小序》 者漢儒之詩,而非子夏所傳於仲尼之詩也,又一疑 也;《序》雖不出於子夏,漢人去古未遠,度有師承,而朱 紫陽掊擊《小序》不遺力,又一疑也;紫陽之說《詩》是矣。 第論《易》則二五爻必歸之君臣,論《詩》則《國風》半歸之 男女,然乎?又一疑也。昔者詩之古文,皆竹簡漆書,科 斗鳥跡,至東漢後而篆隸更為正楷,點畫小訛,厥旨 大戾。六經皆然,微獨詩矣,又一疑也;詩者,五方音聲 之文字,今且調一人之舌,而約束曩時十五國之韻。 其齟口者,盲師傖父以里語代之,甚則以不韻韻之。 韻不葉,不能揣情,情不得,不能知人論世,況陰陽禮 樂草木魚蟲之數乎?宜其崎嶇於文墨,而附會於訓 詁也。文墨訓詁多,而可解不可解之趣索然矣,又一 疑也。然則《詩》將終已乎?吾友陶逸則之言曰:「詩非朱 紫陽之詩,亦非毛公之詩,而古今人之詩也。小之杯 盎池沼,大之江淮河濟,人皆曰水在是矣,而至人蹈 之以為地,魚龍窟之以為宮,則水豈一人所能定哉? 故以一人言《詩》,不若以眾人言詩。《詩》至《註疏》,而漢、唐 具矣,《大全》而宋具矣。陶子簸汰繁冗而衷出之,小群 渙,大群合,洗發古人眼目於制科文字之外,簡者可 思,精者可」傳。予讀之而疑去十五。凡重經術者所必 不廢也,不特詩人之解頤而已。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