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9 (1700-1725).djvu/3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有之。若為《小序》者,姑以其意推尋探索,依約而言,則 雖有所不知,亦不害其為不自欺,雖有未當人,亦當 恕其所不及。今乃不然,不知其時者必強以為某王 某公之時;不知其人者必強以為某甲某乙之事,於 是傅會書史,依託名諡,鑿空妄語,以誑後人。其所以 然者,特以恥其有所不知,而惟恐人之不見信而已。 且如《柏舟》,不知其出於婦人而以為男子;不知其不 得於夫,而以為不遇於君,此則失矣。然有所不及而 不自欺,則亦未至於大害理也。今乃斷然以為衛頃 公之時,則其故為欺罔以誤後人之罪,不可揜矣。蓋 其偶見此詩冠於三衛變風之首,是以求之《春秋》之 前,而《史記》所書莊、宣以上衛之諸君事皆無可考者, 諡亦無甚惡者。獨頃公有賂王請命之事,其諡又為 「甄心動懼」之名。如漢諸侯王,必其嘗以罪謫,然後加 以此諡,以此意其必有棄賢用佞之失,而遂以此詩 予之。若將以衒其多知而必於取信;不知將有明者 從旁觀之,則適所以暴其真不知,而啟其深不信也。 凡《小序》之失,以此推之,十得八九矣。又其為說,必使 《詩》無一篇不為美刺時君國政而作,固已不切于情 性之自然,而又拘于時世之先後。其或書傳所載,當 此之時,偶無賢君美諡,則雖有辭之美者,亦例以為 「陳古而刺今。」是使讀者疑於當時之人絕無「善則稱 君、過則稱己」之意,而一不得志,則扼腕切齒,嘻笑冷 語,以懟其上者所在而成群。是其輕躁險薄,尤有害 於溫柔敦厚之教。故予不可以不辯。

《桑中》,刺奔也。衛之公室淫亂,男女相奔,至於世族在位,相竊妻妾,期於幽遠,政散民流,而不可止。

此詩乃淫奔者所自作,序之首句以為刺奔,誤矣;其 下云云者,乃復得之,《樂記》之說,已略見本篇矣。而或 者以為刺詩之體,固有鋪陳其事,不加一辭,而閔惜 懲創之意自見于言外者,此類是也。豈必譙讓質責 然後為刺也哉!此說不然。夫詩之為刺,固有不加一 辭而意自見者,《清人》《猗嗟》之屬是已。然嘗試玩之,則 其賦之之人,猶在所賦之外,而詞意之間猶有賓主 之分也。豈有將欲刺人之惡,乃反自為彼人之言,以 陷其身於所刺之中而不自知也哉?其必不然也明 矣。又況此等之人安於為惡,其於此等之詩,計其平 日固已自其口出而無慚矣,又何待吾之鋪陳而後 始知其所為之如此?亦豈畏吾之憫惜,而遂憣然遽 有懲創之心耶?以是為刺,不惟無益,殆恐不免於鼓 之舞之,而反以勸其惡也。或者又曰:「《詩》三百篇皆雅 樂也,祭祀朝聘之所用也。《桑間》、濮上之音,鄭、衛之樂 也,世俗之所用也。雅鄭不同部,其來尚矣。」且夫子答 顏淵之問於鄭聲,亟欲放而絕之,豈其刪《詩》,乃錄淫 奔者之詞而使之合奏於雅樂之中乎?亦不然也。雅 者,二雅是也;鄭者,《緇衣》以下二十一篇是也;衛者,《邶 鄘》衛三十九篇是也;《桑間》,衛之一篇,《桑中》之詩是也; 《二南》《雅》《頌》,祭祀朝聘之所用也;《鄭》《衛》《桑濮》,里巷狎邪 之所歌也。夫子之於鄭、衛,蓋深絕其聲,於樂以為法; 而嚴立其詞,於詩以為戒。如聖人固不語亂,而《春秋》 所記,無非亂臣賊子之事。蓋不如是,無以見當時風 俗事變之實,而垂鑒戒於後世,固不得已而存之,所 謂「道並行而不相悖」者也。今不察此,乃欲為之諱其 鄭、衛、桑、濮之實,而文之以雅樂之名;又欲從而奏之 宗廟之中、朝廷之上,則未知其將以薦之何等之鬼 神,用之何等之賓客,而於聖人為邦之法,「又豈不為 陽守而陰叛之耶?」其亦誤矣。曰:「然則《大序》所謂『止乎 禮義』」,夫子所謂「思無邪」者,又何謂耶?曰:「《大序》指《柏舟》 《綠衣》《泉水》《竹竿》之屬而言,以為多出於此耳。非謂篇 篇皆然,而《桑中》之類亦止乎禮義也。夫子之言,正為 人有邪正美惡之雜,故特言此,以明其皆可懲惡勸 善,而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耳,非以《桑中》之詩,亦以無 邪之思作之也。曰:荀卿所謂「詩者中聲之所止」,太史 公亦謂三百篇者,夫子皆絃歌之,以求合於《韶》《武》之 音,何耶?曰:荀卿之言固為正經而發,若史遷之說,則 恐亦未足為據也,豈有哇淫之曲,而可以強合於《韶》 《武》之音也耶?

《考槃》,刺莊公也。不能繼先公之業,使賢者退而窮處。

此為美賢者窮處而能安其樂之詩,文意甚明。然《詩》 文未有見棄于君之意,則亦不得為「刺莊公」矣,蓋 失之而未有害於義也。至於鄭氏遂有「誓不忘君之 惡,誓不過君之朝,誓不告君以善」之說,則其害義又 有甚焉。於是程子易其訓詁,以為陳其不能忘君之 意,陳其不得過君之朝,陳其不得告君以善,則其意 忠厚而和平矣。然未知鄭氏之失,生于序文之誤,若 但直據《詩》詞,則與其君初不相涉也。

《有女同車》,刺忽也。鄭人刺忽之不昏于齊。太子忽嘗有功於齊,齊侯請妻之,齊女賢而不取,卒以無大國之助,至於見逐,故國人刺之。

按《春秋傳》,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太子忽,忽辭,人問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