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9 (1700-1725).djvu/4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書中間見一二,而真偽未可知,譬如其人元不到官, 又已身亡,無可追對,徒得之風聞道聽,以為其說如 此者也。今舍《毛詩》而求證於齊、魯、韓,猶聽訟者以親 身到官,所供之案牘為不可信,乃採之於傍人傳說, 而欲以斷其事也,豈不誤哉!

辯說詩之失

古者重聲教,故采《詩》以觀所被之淺深。然今三百篇 有出於太師所采者,《周南》《召南》是也;有錄於史官而 非太史所采者,《豳風》及周大夫所作是也。其餘諸國 風多是東遷以後之作,率皆諸國史官所自記錄。方 周之盛,美刺不興,《漢廣》《江沱》諸詩,雖足以見諸侯之 美,而風化之原,實繫於周。其後天子不能統一諸侯, 諸侯善惡皆無與於周,故不以美、刺皆謂之「變風」,以 其不繫於二南,而各自為風也。《周禮》,「王巡狩,則太史 太師同車。」又其官屬所掌,皆有奠世繫之說。方采《詩》 之時,太師掌其事,而太史錄其時世。及巡狩禮廢,太 師不復采詩。而後諸國之詩皆其國史所自記錄,以 考見風俗盛衰,政治得失。若《左傳》於高克之事,則曰 「鄭人為之賦《清人》」;莊姜之事,則曰「衛人為之賦《碩人》」, 必有所據矣。故《大序》曰:「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 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諷其上,達於事變,而 懷其舊俗。」是說《詩》者不可不辨采詩之時世也。《黍離》 降為《國風》,此時王澤猶未竭也。故人民忠愛其君,猶 能若此。其後聽者既玩,而言者亦厭,遂與之相忘,則 雖《國風》亦不可復見。至此則書契以來,文治之跡始 划絕矣。以時考之,《國風》止於《澤陂》,在頃王之世,當魯 文公之時,故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故說《詩》者尚論 其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