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9 (1700-1725).djvu/4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微言氣也。

「大宗維翰」,其《梓材》所謂「大家」,《孟子》所謂「巨室」乎?故朱 子曰「強族」,如謂本宗,則支也,謂大宗無嫌乎?

右詩經簡

呂柟文集

風雅頌

觀《風》之官不設而《風》亡。王道廢而《雅》亡,諂道興而《頌》 亡。故君子不知《風》不足以成俗,不知《雅》不足以立政, 不知《頌》不足以敦風。

群書備考

古者《詩》本三千餘篇,孔子刪之,為三百十一篇。

孔子純取周詩,上采殷,下取魯,今又逸六篇,凡三百五篇。歐陽氏曰:「刪云者,非止全篇刪去也。或篇刪其章,或章刪其句,句刪其字,如《棠棣之華》四句,此《小雅棠棣》之詩也,夫子謂莫以室為遠,害於兄弟之義,故篇刪其章也。《衣錦尚絅》,文之著也,此《鄘風·君子偕老》之詩也,夫子惡其盡飾之過,恐其流而不返,故章刪」 其句也。「誰能秉國成,不自為政,卒勞百姓」 ,此《大雅節南山》之詩。夫子以「能」 之一字為意之害,故句刪其字也。

憫平王之教化不行,則以《雅》為《風》;尊周公之大有勳 勞,則以《風》為《頌》;治國先齊家,以《二南》居三百篇之首; 亂極則思治,以《邠風》居十三國之終。至漢而說《詩》者 分為四家。《魯詩》始於申培,而盛於韋賢。

漢初有魯人申培,即申公,受《詩》於浮丘伯,作《訓詁》,是為《魯詩》。又有韋賢、王式,皆傳之。

《齊詩》始於轅固,而盛於匡衡。

轅之詩失之雜

《韓詩》起於韓嬰,而盛於王吉。

嬰,孝文時為博士,推詩人之意而作《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殊。又解《漢廣》載女子佩瑱之事。

《毛詩》起於毛公,而顯於鄭元。

毛公者,有大毛公、小毛公。按《後漢儒林傳》稱毛萇傳《詩》,而孔氏《正義》作《鄭譜》云:「魯人大毛公為《詁訓》,傳於其家。河間獻王得而獻之,以小毛公為博士。」 然則萇乃大毛公也。後漢有九江謝曼卿,善《毛詩》,又為之訓。東海衛敬仲受學於曼卿,先儒相承,謂之《毛詩序》,子夏所創,毛公及敬仲又加潤色,鄭眾、賈逵、馬融並作《毛詩傳》,鄭康成元作《毛詩箋》,故謂之《毛詩鄭箋》。按萇之說《詩》,其釋「《鴟鴞》也」 ,與《金縢》合;釋《北山》「蒸民也」 ,與《孟子》合;釋「昊天有成命」 ,與《國語》合;釋《清人》《碩人》《黃鳥》、「皇矣」 ,與《左傳》合;而序《由庚》等六章與《儀禮》合。當毛氏時,《左氏》未出,《孟子》《國語》《儀禮》未甚行,而毛說皆與之合,不謂源流有自,可乎?據《史》,毛公,趙人,與河間王同時,三傳而為徐敖。初無謝曼卿者,獨《賈逵傳》云:「父徽,學《詩》於謝曼卿。」

嗣後疏之者何?引全緩輩,而惟劉焯兄弟為殊絕。

諸儒稱其「警拔一時,騁轡千里。」

宋,歐陽氏

歐公作《詩本義》煞有好處。但生平不信符命,嘗著書以《河圖》《洛書》為妖妄。今又以生民元鳥之詩為怪說,而疑三代受命之符,則過矣。

蘇氏。

其說以《毛詩序》為衛宏作,非孔子之書,止存其首一言,餘皆刪去。按司馬遷曰:「周道缺而《關雎》作。」 揚雄曰:「周康之時,頌聲作於下,《關雎》作於上。」 與今之《詩序》之意純不同,則知《序》非孔子之舊明矣。

諸家皆有訓釋,至《朱傳》出,而其說始定焉。

鄭夾漈專詆毛《序》,朱子采其說,以《大、小序》目為一編,而辨其是非。言《關雎》則取匡衡《柏舟》。「婦人之詩」 則取劉向《笙詩》。「有聲無詞」 ,則取《儀禮》;「上天甚神」 ,則取《戰國策》。「何以恤我」 ,則取《左氏傳》《抑戒自警》。「昊天有成命」 ,「道成王之德」 ,則取《國語》;「陟降庭止」 則取《漢書註》;「賓之初筵」 、「飲酒悔過」 ,則取《韓詩序》。自以為無遺恨,宜矣。

日知錄

集先儒詩論

程頤曰:「《周南》《召南》,如《乾坤》二《南》之詩,蓋聖人取之以 為天下國家之法,使邦鄉人皆得歌詠之也。有天下 國家者,未有不自齊家始,故先言后妃,次言夫人,又 次言大夫妻。而古人有能修之身以化在位者,文王 是也,故繼之以文王之詩。」又曰:「學者不可不看詩,看 詩使人長一格。」

張載曰:「置心平易然後可以言詩,涵泳從容,則忽不 自知而自解頤矣。」

謝良佐曰:「君子之於《詩》,非徒誦其言,又將以考其情 性,又將以考先王之澤。」

游酢曰:「學詩者可以感發人之善心,如觀《天保》之詩 則君臣之義修矣,觀《棠棣》之詩則兄弟之愛篤矣,觀 《伐木》之詩則朋友之交親矣,觀《關雎》《鵲巢》之風則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