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9 (1700-1725).djvu/4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婦之經正矣。昔王裒有至性,而子弟至於廢《蓼莪》則 詩興發善心於此可見矣。」

朱熹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參之列國以盡其變,正 之於《雅》以大其規,和之於《頌》以要其止,此學《詩》之大 旨也。於是乎章句以綱之,訓詁以紀之,諷詠以昌之, 涵濡以體之,察之性情隱微之間,審之言行樞機之 始,則修身及家均平天下之道得之於此矣。」

孔子雅言《詩》,曰「興」於《詩》,曰:「不學《詩》,無以言」,小子何莫 學夫《詩》,《詩》誠不可以不學也。然誦《詩》三百,不足以致 用,《詩》亦未易學也。學之當何如?亦惟取法孔子而已 矣。即如《詩》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 德。」孔子誦之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 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只轉換二三字,而性情之 道了然矣。《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誦之曰:「為此詩者,其知道 乎!能治其國家,誰敢侮之!」只提醒一語,而治國家之 道了然矣。此孔子所以善說《詩》,孟子所以願學孔子, 而說《詩》亦以之為準繩也。但一則曰「知道」,二則曰知 道,《三百篇》豈止此二詩為知道哉!欲求知道之旨,豈 徒區區於名物之訓釋,而不思以意逆其志哉!大抵 賦、比、興、風、雅、頌雖各不同,其發乎性情,止乎理義,知 道則一而已。觀周、召之告君也,《七月》章惓惓於蠶桑, 稼穡之艱難,《卷阿》章「諄諄於憑翼」,孝德之引翼,成王 所以興起於善,而夙夜基命宥密,蓋以此也。故《甘棠》 之愛,九罭之留,一皆人心不容自已者。即此推之。君 之燕臣也,曰:「人之好我,示我周行。」臣之答君也,曰:「天 保定爾,俾爾戩穀。」臣之戒君也,曰:「敬之敬之,天惟顯 思,命不易哉。」君之答臣也,曰:「學有緝熙於光明,弼時 仔肩,示我顯德行。」君之於農也,曰:「我田既臧,農夫之 慶。」農之答君也,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上下之感應, 捷於影響,一皆真心之見乎詞也。今讀《緇衣》《隰桑》,即 知其好賢之誠;讀「《巷伯》何人斯」,即知其惡惡之切;讀 「《伐檀》《衡門》」,即知其守己之正;讀《宛丘》《株林》,即知其行 己之邪;讀「《采采》芣苢」,即知其太平之樂;讀《彼黍離離》, 即知其東遷之憂;讀「《魚麗》《南山》」、「《蓼蕭》、湛露」,即知周之 所以盛;讀《民勞版蕩》、「苕之華何草不黃」,即知周之所 以衰。讀《車攻吉日》、「雲漢庭燎」,即知宣王之所以中興; 讀《祈父》《黃鳥》「我行其野」,即知宣王之所以終怠。此其 感發懲創,一諷詠即得之矣。雖意之所指或不齊,孰 非知道之言乎!至於饗祀朝會,則歷舉先祖之德,如 「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 帝。帝謂文王無然畔援,無然歆羨,誕先登于岸。帝謂 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 順帝之則。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乎!不顯文王之德 之純,所以形容其心神者至矣。故凡上而后稷、公劉、 太王、王季,下而武王、成、康,各舉其實,以昭示後裔。而 子孫臣工得與聞於廟庭之間,有不感發興起者哉? 是故不獨「抑抑威儀,維德」之隅,與《賓筵》《淇澳》之詠,可 以為知道也。甚至兵旅之興,有嚴有翼,既敬既戒,一 皆自其德心而充廣之耳。若夫里巷之歌謠,則一出 於婦人女子之口。在《汝墳》乃曰:「王室如燬」,「雖則如燬, 父母孔邇」;在《雄雉》乃曰:「百爾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 求,何用不臧」;在《雞鳴》之婦乃曰:「知子之來之,雜」佩以 贈之,然猶處其常也。如《柏舟》《綠衣》《燕燕》《終風》以及《白 華》之雅,一則曰「我心匪石,不可轉也」,一則曰「我思古 人,實獲我心」,所以至今讀之,猶足以動人也。道在人 心,一觸之而即興,秉彝好德,同焉故也。孔子謂「思無 邪」之一言,足以蔽三百篇之旨,茲可默會矣。雖然,古 天子巡狩列國,必命太史陳詩以觀政,謂治道風俗 所攸關也。迨《詩》變而《騷》猶為近古。至漢、魏而下,點綴 敲推,可謂工矣。然發乎性情,止乎禮義,謂之「知道」,則 概乎未之聞也。《詩》不足以興,何以《詩》為哉!

論詩總

鼓鐘之詩,曰:「以雅《以南》。」子曰:「《雅》《頌》各得其所。」夫《二南》 也,豳之七月也。《小雅》正十六篇,《大雅》正十八篇。詩譜小雅 十六篇大雅十八篇為正經《頌》也,詩之入樂者也。《邶》以下十二國 之附於《二南》之後而謂之《風》,《鴟》《鴞》以下六篇之附於 《豳》而亦謂之《豳》,《六月》以下五十八篇之附於《小雅》,《民 勞》以下十三篇之附於《大雅》,而謂之「變雅」,詩之不入 樂者也。此二條論詩有入樂不入樂之分

《釋文》曰:從《六月》至《無羊》十四篇,是宣王之變《小雅》。從《節南山》至《何草不黃》四十四篇,前儒申公、毛公皆以為幽王之變。《小雅》從《民勞》至《桑柔》五篇,是厲王之變《大雅》。從《雲漢》至《常武》六篇,是宣王之變《大雅。瞻卬》及《召旻》二篇,是幽王之變《大雅》。《正義》曰:「變者雖亦播於樂,或無筭之節,所用或隨事類而歌,又在制禮之後」 ,樂不常用。今按以變雅而播之於樂,如衛獻公使大師歌《巧言》之卒章是也。

《樂記》:子夏對魏文侯曰:「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 志,衛音趨數煩志,齊音敖辟喬志,此四者,皆淫於色 而害於德,是以祭祀弗用也。」朱子曰:「《二南》《正風》,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