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9 (1700-1725).djvu/6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前,季札所聽周樂次第也。《周》《召》《邶》《鄘》《衛》《王》《鄭》《齊》《魏》《唐》 《秦》《陳》《檜》《曹》《豳》,此今時之次第也。考其得封之先後,為 國之大小,與其作詩之時,皆有其次,說者莫能究焉。 其外《魯之頌四篇,〈商頌〉》五篇。鄭康成以為魯得用天 子之禮樂,故有頌。而《商頌》至孔子之時,存者五篇,而 夏頌已亡。故錄魯詩以備三頌,著為後王之法,監三 代之成功,法莫大於是矣。康成所作《詩譜圖》,自共和 而後始得《春秋》次序。今其圖亡,今略準鄭遺說,而依 其次序推之,以見前儒之得失。今既依鄭為圖,故《風》 《雅》《變王》與其序所不言。而說者推定世次,皆且從鄭 之意,其所失者可指而見焉。司馬遷謂「古詩三千餘 篇,孔子刪之,存者三百。」鄭學之徒,皆以遷說之謬,言 古詩雖多,不容十分去九。以予考之,遷說然也。何以 知之?今書傳所載逸詩,何可數焉?以圖推之,有更十 君而取其一篇者,又有二十餘君,而取其一篇者。由 是言之,何啻乎三千!《詩》三百一十一篇,亡者六篇,存 者三百五篇云。

《詩譜序》
前人

《兩朝國史志》:「歐陽修於絳州得注本,卷首殘闕,因補成進之,而不知注者為太叔求也。」

毛、鄭於《詩》,其學亦已博矣。予嘗依其《箋》《傳》,考之於《經》, 而證以《序》《譜》,惜其不合者頗多。蓋《詩》述商、周自「生民 元鳥,上陳稷、契,下迄陳靈公,千五六百歲之間,旁及 列國君臣世次,國地山川,封域圖牒,鳥獸、草木、蟲魚 之名,與其風俗善惡,方言訓詁,盛衰治亂,美刺之由, 無所不載。」然則孰能無失於其間哉?予疑毛、鄭之失 既多,然不敢輕為改易者,意其為說,不止於《箋》《傳》而 已,恨不得盡見二家之書,未能遍通其旨。夫不盡見 其書而欲折其是非,猶不盡人之辭而欲斷其訟之 曲直,其能果於自決乎?其能使之必服乎?世傳鄭氏 《詩譜》最詳,求之久矣,不可得,雖《崇文總目》祕書所藏 亦無之。慶曆四年,奉使河東,至於絳州,偶得焉。其文 有注而不見名氏,然首尾殘闕,自「周公致太平」已上 皆亡之。其《國譜》旁行,尤易為訛舛。悉皆顛倒錯亂,不 可復考。凡《詩》《雅》《頌》兼列商、魯,其正變之風十有四國, 而其次皆莫詳其義。惟封國變風之先後,不可以不 知。周、召、《王豳》同出於周,邶、鄘并於衛,檜、魏無世家。其 可考者,陳、齊、衛、晉、曹、「《鄭》《秦》,此封國之先後也。《豳》《齊》《衛》 《檜》《陳》《唐》《秦》《鄭》《魏》《曹》,此變風之先後也。《周南》《召南》《邶》《鄘》 《衛》《王》《鄭》《齊》《豳》《秦》《魏》《唐》《陳》《曹》,此孔子未刪《詩》之前,周太 師樂歌之次第也。《周》《召》《邶》《鄘》《衛》《王》《檜》《鄭》《齊》《魏》《唐》《秦》《陳》 《曹》《豳》,此鄭氏《詩譜》次第也。黜《檜》後《陳》,此今詩次第也。」 初予未見《鄭譜》,嘗略考《春秋》《史記》、本紀、世家、《年表》,而 合以毛、鄭之說,為《詩圖》十四篇。今因取以補鄭《譜》之 亡者,足以見二家所說,世次先後甚備。因據而求其 得失較然矣。而仍存其圖,庶幾以見予於鄭氏之學 盡心焉耳。夫盡其說而有所不通,然後得以論正,予 豈好為異論者哉!凡補其譜十有五,補其文字二百 七,增損塗乙改正者三百八十三,而鄭氏《之譜》復完。

《詩譜補亡後序》
前人

歐陽子曰:「昔者聖人已沒,《六經》之道幾熄於戰國,而 焚棄於秦。自漢以來,收拾亡逸,發明遺義,而正其訛 謬,得以粗備傳於今者,豈一人之力哉?」後之學者,因 跡前世之所傳而較其得失,或有之矣。若使徒抱焚 餘殘脫之經,悵悵於去聖千百年後,不見先儒中間 之說,而欲特立一家之學者,果有能哉?吾未之信也。 然則先儒之論,苟非詳其終始而牴牾,質於聖人而 悖理害經之甚,有不得已而後改易者,何必徒為異 論以相訾也?毛、鄭於《詩》,其學亦已博矣。予嘗依其《箋》 《傳》,考之於《經》,而證以《序》《譜》,惜其不合者頗多。蓋《詩》述 商、周自生民、《元鳥》,上陳稷、契,下迄陳靈公,千五六百 歲之間,旁及列國君臣世次,國地山「川,封域圖牒,鳥 獸草木魚蟲之名,與其風俗善惡,方言訓詁,盛衰治 亂,美刺之由,無所不載。然則孰能無失於其間哉。」

歐陽修自注云:「《譜序》自『周公致太平已上,皆亡其文』。」予取孔穎達《正義》所載之文補足,因為之注,自「周公」已下,即用舊注云。按:此篇《後序》自毛、鄭已下,即《前序》所載,疑原本誤為重出者,附誌於此,識者自能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