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9 (1700-1725).djvu/6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幽隱,辨事物之名義,真所謂發宋儒之所未發者。」 於是以校定是本,俾德潤讀之。愚按:慈溪黃氏謂文 公朱氏因雪山王公質、夾漈鄭公樵去美刺以言《詩》, 又嘗於鄭《傳》取其切於《詩》之要者,以備《集傳》矣,獨惜 當時門人學子各宗其宗,而不能參會折衷之,以見 全書之有補於學者。噫漢儒專門訓詁,一經之旨,揚 鑣分路,使後世學者莫適,而經之本文亦乖戾破碎。 至宋濂、洛諸儒出,然後諸經之旨粲然明白。今考載 籍《詩傳》,自伊川、歐、蘇諸先生發其理趣。南渡後,李迂 仲、張南軒、呂東萊、戴岷隱、嚴華谷諸先生,又各自名 家。而方今學者咸宗朱氏者,豈非以其義明理暢,足 以發詩人比興之旨趣;辭簡意備,足以廣詩人賦詠 之性情乎?至於詩篇之可以被之音樂者,仍按《周禮》 太師謂:「風、雅、頌者,聲音部分之名;賦、比、興者,作詩之 體製也。」今觀鄭氏《傳》,引山川草木蟲魚之辨,五音六 律六呂之所諧,誠可以發揮後學之未究,而渙明千 載之微辭奧義者也。如以「雀無角」,為雀之角;以龍盾 之合,為二盾之衛;「露彼菅茅」,非雨露之露;「有豕白蹢」, 為江豚之豕;豳之《風》《雅》《頌》為四器,十二器之聲合。其 他如《國風》《二雅》、三《頌》,名物度數,毫分釐析,豈非《詩傳》 之大備乎?善乎孟子曰:「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 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德潤於朱、鄭之學有得焉, 蓋朱氏之學淳,故其理暢;鄭氏之學博,故其理詳。 學

者,不可不兼該而並進也。理以明之,義以析之,則斯 《傳》也,當相為引用而諷詠之,茲亦後學之所深願與。

《前題》
虞集

聖人之教人,蓋以《詩》為學矣。孔子說《烝民》之詩曰:「為 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 是懿德,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曾子之所以 終身也。「鳶飛戾天,魚躍于淵」,子思之所以明道體也。 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孟子 之所以說《詩》也。是以程子之於《詩》也,嘗默掇一兩字 「而誦之,使人自解。」又曰:「今之學者未見意趣,必不樂 學,欲以《三百篇》令之歌舞,恐未易曉。欲別作詩令朝 夕歌之,似當有助。」其意一也。聖賢之於詩,將以變化 其氣質,涵養其德性,優游饜飫,詠歎淫泆,使有得焉, 則所謂溫柔敦厚之教,習與性成,庶幾學詩之道也。 漢儒有保存遺經之功,而亦不無專門訓詁之失。儒 先君子,知豈不足以知之,而罕見於言者,豈非有得 於此,則彼穿鑿纏繞之說,自有所不得行乎?諸經皆 然,蓋不止於《詩》也。齊、魯、《韓詩》不傳,而毛氏獨存,言詩 之家千數百年,守此而已。至宋歐陽子疑《詩序》之非 而著《本義》,蘇欒城亦疑而去之,不免猶存其首句。「譬 諸山下之泉,其初出」也,壅塞底滯,而端亦微見矣。漸 而清通,沛如江河;後因於先而廓之,而水之源流遠 矣:亦有其時也。至朱子《詩傳》之出,然後悉屏去大、《小 序》,別為一編,存而不廢,以待考辨。即《經》以求其故,自 為之說,而天下學者從之。國家定以為是,然後其說 與聖賢之言《詩》者合,而學者有所用功矣。集之幼也, 嘗從《詩》師,得鄭氏《經》說,以為《大序》不出於子夏,《小序》 不出於毛氏,蓋衛宏所為,而康成之為說如此,心竊 異之,欲求其全書,不可得。中歲備員勸講,有阿魯灰 叔仲自守泉南,入朝為同官,始得其錄本而讀之,見 其說《風》《雅》《頌》之分,蓋本諸音節之異於《比》《興》《賦》也。訓 詁多不得《興》之說,而為《序》者掇拾傅會,以「愚惑乎後 之人;鳥獸草木之中,天文地理之說,或疏或繆,非一 端也。剖晰訓詁」之舊,痛快決裂,無復遺蘊,向之所謂 「纏繞穿鑿者,幸一快焉。恨未久散去而不能終卷也。」 蓋竊感鄭氏去朱子之鄉若是其近,以年計之,不甚 相遠,門人學者里閈相錯而不通見於一時,何哉?雖 各自為說而多同者,豈閩多賢人,學者老於山林,嘗 有其說,未達於外,而兩家各有所采乎?將二氏之卓 識皆有以度越前人,不待於相謀而有合,於世遠地 廣,未之有攷也?西夏幹公克莊嘗以《禮經》舉進士,如 左榜漢生者,考官見其博贍,疑不敢取,而朝廷知其 為明經之士。其僉憲淮西也,以項氏《易》玩辭足補程、 朱之遺,諗於集也,為序其說而刻之。自南行臺而貳 閩憲也,以為閩在山海之間,豈無名家舊學?諮詢之 暇,思有以表章之。予因及鄭氏之詩,即使錄以來示, 且曰:「果可傳也,略為我序之。」故著其說如此。又曰:求 諸鄭氏之子孫夾漈之手筆,猶存書五十餘種。故御 史中丞馬公伯庸,延祐末奉旨閱海貨於泉南,觀於 鄭氏,得十數種以去,將刻而傳之。馬公剔釐清要,出 入臺省,席不暇煖,未及如其志而歿。泰定中,故太史 齊公履謙奉使宣撫治閩,亦取十餘種,將刻而傳之。 太史還朝,不一二年而歿,亦不克如其志。二家皆有 子弟,安知無能承其先志者乎?吾聞閩人刻書摹印, 成市成邑,散布中外,極乎四海。其間亦有繆妄未經 論定,在所當禁者,觀風使者得以正之,而移其工力 於博洽有用之說,則在於今日矣。

《孔子刪詩辨》
蘇天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