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9 (1700-1725).djvu/6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不能及也。至論《詩序》本自為一編,別附《經》後,又以尚 有齊、魯、韓氏之說並傳於世,故讀者亦有知其出於 後人之手而不盡信,亦得其情。又論「毛公引之入《經》, 乃不綴篇後而超冠篇端,不為注文而直作經字,不 為疑辭而遂為決辭」云者,則可見古人於經則尊信 而不敢易視,於己說則謙虛推托,不敢自決,而有待 於後人者自有深意。若毛公之作,則出於率易,不思 遂啟後人穿鑿遷就之失,以至於上誣聖經,而其罪 有不可逭者矣。嗚呼,可不戒哉!可不謹哉!或曰:「子之 責夫毛公者當矣,而晦翁先生又生於數千年後,乃 盡廢諸儒之說,而遂斷《小序》為不足據者,何哉?」予應 之曰:「不然。先生之學始於致知格物,而至於意誠心 正,其於解釋《經》義,工夫至矣。必盡取諸儒之說一一 細研窮,一言之善無有或遺,一字之差無有能遁。其 誦聖」人之言,都一似自己言語一般。蓋其學已到至 處,能破千古疑,使聖人之經復明於世。然細考其說, 則其端緒又皆本於先儒之所嘗疑而未究者,則亦 未嘗自為臆說也。學者顧第勿深考耳,觀其終,既已 明知《小序》之出於漢儒,而又以其間容或真有傳授 證驗而不可廢者,故既頗采以附《傳》中,而復併為一 編。以還其舊。「因以論其得失」云之說。則其意之謹重 不苟亦可見矣。豈可與先儒之穿鑿遷就者同日語 哉。

《韓詩說》
范處義

「雨無正」,韓氏作《雨無極》,正大夫刺幽王也。篇首多「雨 無其極,傷我稼穡」八字。竊謂《韓詩》世罕有之,未必其 真。或後人見詩中有「正大夫離居」之語,故加二句,且 牽合以為正大夫刺幽王,似不可信。史克作頌,見之 《詩序》。韓氏乃曰:「奚斯作《魯頌》,而班固《西都賦序》、王延 壽《魯靈光殿賦序》皆云『奚斯頌魯』。」揚雄《法言》亦曰「正 考父嘗睎。正考父,公子奚斯嘗睎。」正考父意謂尹吉 甫頌周正考父,奚斯效之,殊不考。是詩曰:「『新廟奕奕』, 奚斯所作。」是奚斯作《新廟》,非作《魯頌》也。韓氏之傳授, 妄矣。

《吉日詩圖跋》
樓鑰

此圖古矣,意其出於唐人。是時《六經》未板行,本各不 同,故滄浪錄舊文而以今本證之。前有「壯士驅群醜 而前以待王射,得悉率左右以燕天子」之意。然御者 當車中以執轡,主將居左,必擇勇者為右,此畫御者 或在左或在右,殊未曉也。

《朱子詩集傳序說》
元·郝經

「古之為《詩》也,歌誦弦舞,斷章為賦而已矣。傳其義者, 則口授傳注」之學未有也。秦焚《詩》《書》以愚黔首,三代 之學,幾于墜沒。漢興,諸儒掇拾灰燼,墾荒闢原,續《六 經》之絕緒,於是傳注之學興焉。秦焚《詩》《書》尤重,故傳 之者鮮。《書》則僅有濟南伏生。《詩》之所見、所聞、所傳聞 者頗為加多,有齊、魯、毛、韓四家而已。而源遠末分,師 異學殊,更相矛盾。如《關雎》一篇,齊、魯韓氏以為康王 政衰之詩,毛氏則謂「后妃之德,風之始。」蓋毛氏之學, 規模正大,有三代儒者之風,非三家所及也。卒之三 家之說不行,《毛詩》之詁訓傳獨行於世,惜其闊略簡 古,不竟其說,使後人得以紛更之也。故滋蔓於鄭氏 之《箋》,雖則云勤而義猶未備;總萃於孔氏之疏,雖則 云備,而理猶未明。嗚呼!《詩》者,聖人所以風天下之書 也,其義大矣!性情之正,義理之萃,已發於中,中節之 和也。文、武、周、召之遺烈,治亂之本源,王政之大綱,中 聲之所以止也。天人相與之際,物欲相錯之際,欣應 翕合,純而無間。先王以之審情偽,在治忽,事鬼神,贊 化育,奠天位而全天德者也。「觀民設教,閑邪存誠」,聖 之功也。「所過者化,所存者神」,聖之用也。「正適於變,變 適於正,《易》之象也。美而稱誦,刺而譏貶,《春秋》之義也。」 故《詩》之為義,根於天道,著於人心,膏於肌膚,藏於骨 髓,龐澤渥浸,浹於萬世,雖火於秦,而在人心者未嘗 火之也。顧豈崎嶇訓辭鳥獸蟲魚草木之名,拘拘屑 屑而得盡之哉?而有司設規,父師垂訓,莫敢誰何。以 及於宋,歐陽子始為《圖說》,出二氏之區域。蘇氏、王氏 父子,繼踵馳說,河南程氏、橫渠張氏、西都邵氏,遠探 力窮而張皇之。逮夫東萊呂伯恭父,集諸家之說為 《讀書記》,未成而卒。時晦菴先生方收伊洛之橫瀾,折 聖學而歸衷,集傳注之大成,乃為《詩作傳》。近出己意, 遠規漢唐,復風雅之正,端刺美之本,釐訓詁之弊,定 章句音韻之短長差舛,辨《大小序》之重複,而《三百篇》 之微意,「思無邪」之一言,煥乎白日之正中也。其自序 則自孔、孟及宋諸公格言具載之,毛、鄭以下不論,其 旨微矣。是書行於江漢之間久矣,而北方之學者未 之聞也。大行臺尚書田侯得善本,命工板行,以傳永 久。書走保下,屬經為序。《經》喜於文公之傳之行與學 者之幸,且嘉侯用心之仁,故推本論著,以冠諸端。

《題鄭夾漈詩辨妄》
朱德潤

莆田林子發氏攜宋鄭夾漈先生《詩傳訓詁》,謂德潤 曰:「先生昔在閩中,紬繹之暇,集為此書。其間摘《詩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