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9 (1700-1725).djvu/9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私謂其友人曰:「張生名高而義無檢格,凡所講說,不

愜吾心,請更從師。」遂與平原田猛略就范陽孫買德 受業。一年,復欲去之,猛略謂遵明曰:「君年少從師,每 不終業,千里負帙,何去就之甚?如此用意,終恐無成。」 遵明曰:「吾今始知真師所在。」猛略曰:「何在?」遵明乃指 心曰:「正在於此。」乃詣平原唐遷納之,居於蠶舍,讀《孝 經》《論語》《毛詩》《尚書》《三禮》。不出門院,凡經六年,時彈箏 吹笛,以自娛慰。

董徵年十七師清和監伯陽受。《論語》《毛詩》《春秋》。《周易》 盧景裕注。《周易》《尚書》《孝經》《論語》《禮記》《老子》其《毛詩》《春 秋》《左氏》未訖。

李業興,天平四年,使蕭衍。衍問:「《詩·周南》,王者之風,繫 之周公;《召南》,仁賢之風,繫之召公。何名為繫?」業興對 曰:「鄭注《儀禮》云:『昔太王、王季居于岐陽,躬行《召南》之 教,以興王業』。及文王行今《周南》之教,以受命作邑于 酆,分其故地,屬之二公,故名為繫。」衍又問:「若是故地, 應自統攝,何由分封二公?」業興曰:「文王為諸侯之時」, 所化之本國,今既登九五之尊、不可復守諸侯之地、 故分封二公。

《良吏傳》:「裴佗字元化。佗容貌魁偉,隤然有器望,少治 《春秋》、杜氏《毛詩》《周易》,並舉其宗,致舉秀才,以高第除 中書博士。」

《徐州志》:「元延明,後魏宗室也。其始為徐州牧,甚得人 譽。後復都督徐州,徐以頻遭師旅,人物凋弊,延明招 攜新故,人悉安業。所著有《毛詩誼府》三卷,晉封安豐 王。」

《彭城志》:「劉芳字伯友。處窮窘而業尚專固,聰敏過人, 篤志墳典。晝則傭書以自給,夜則窮經不寢,著《窮通 論》以自慰。仕魏,累遷中書令,所著述凡十有六。書於 詩別有《毛詩箋音證》十卷。其箋轡」字義云:「轡是御者 所執,不得以轡為勒。其以勒為轡者,蓋是北人避石 勒名也。今南人皆云馬勒,而以『控』為轡,反覆推之,此」 為明證。《詩》稱「執轡如組」,又曰「六轡在手。」以所執為轡, 審矣。俗儒咸以轡為勒,而曾無悟者。其詮蟋蟀云:蟋 蟀,今促織也,一名蜻蛚,或謂之蟋蟀,或謂之蛬,南楚 謂之王孫也。其詮蠨蛸云:「蠨,蛸長。」《小蜘蛛》長腳者, 俗呼之為「喜子。」其《箋釋》為古人所未及者,如此類甚 多,惜其書今不傳云。

《北齊書楊愔傳》:「愔字遵彥,小名秦王。六歲學史書,十 一受《詩》《易》,好《左氏春秋》。幼喪母,曾詣舅源子恭。子恭 與之飲,問讀何書?」曰:「『誦詩』。子恭曰:『誦至《渭陽》未邪』?愔 便號泣感噎。子恭亦對之欷歔,遂為之罷酒。」

《儒林傳》:「李鉉年十六從浮陽李周仁受《毛詩》《尚書》。二 十三便自潛居,討論是非,撰定《孝經》《論語》《毛詩》《三禮》 義疏。」

劉軌思說《詩》甚精,少事同郡劉敬和,敬和事同郡程 歸則,故其鄉曲多為詩者。軌思,天統中任國子博士。 馬敬德,少好儒術,負笈隨大儒徐遵明學《詩》《禮》,略通 大義而不能精,遂留意於《春秋左氏》。

張思伯善說。《左氏傳》亦治毛詩章句以二經教齊安 王廊武平初國子博士。

《周書齊煬王憲傳》,「太祖第五子也。少與高祖俱受《詩 傳》,咸綜機要,得其指歸。」

《文帝十三子傳》「宋獻公震,字彌俄突,幼而敏達,年十 歲誦《孝經》《論語》《毛詩》。」

《竇熾傳》:「熾少從范陽祁忻受《毛詩》《左氏春秋》,略通大 義。」

《儒林傳》:「樂遜,正光中聞碩儒徐遵明領徒趙、魏,乃就 學《孝經》《喪服》《論語》《詩》《書》《禮》《易》《左氏春秋》大義。」

《異域傳》:「高昌國,文字亦同華夏有《毛詩》《論語》《孝經》。置 學官,弟子以相教授。」

《隋書陸爽傳》:「爽,魏郡臨漳人。同郡侯白,字君素,好學 有捷才,性滑稽,尤辯俊。舉秀才,為儒林郎。通侻不恃 威儀,好為誹諧雜說,人多愛狎之。所在之處,觀者如 市。楊素甚狎之。素嘗與牛弘退朝,白謂素曰:『日之夕 矣』。素大笑曰:『以我為牛羊下來邪』?」

《來護兒傳》:護兒字崇善,江都人也,幼而卓詭,好立奇 節。初讀至「擊鼓其鏜」,踊躍用兵,羔裘豹飾,孔武有力, 捨書而歎曰:「大丈夫在世當如是。」

《郎茂傳》:茂少敏慧。七歲誦《騷》《雅》,日千餘言。十五師事 國子博士河間權會受《詩》《易》《三禮》。

《儒林傳》:蕭該性篤學,《詩》《書》《春秋》《禮記》,並通大義。 房暉遠幼有志行,治《三禮》《春秋》《三傳》《詩》《書》《周易》。高祖 嘗謂群臣曰:「自古天下有女樂乎?」楊素以下俱莫知 所出,遂言無女樂。暉遠進曰:「臣聞窈窕淑女,鐘鼓樂 之,此即王者房中之樂,著於《雅》《頌》,不得言無。」高祖大 悅。

《劉炫傳》:「炫著《毛詩述議》四十卷,注《詩序》一卷,行於世。 魯世達,煬帝時為國子助教,撰《毛詩章句義疏》四十 一卷,行於世。」

王孝籍注尚書及詩遭亂零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