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9 (1700-1725).djvu/9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六十二卷目錄

 詩經部紀事三

經籍典第一百六十二卷

詩經部紀事三

《金史后妃傳》:「顯宗孝懿皇后徒單氏,其先忒里闢剌 人也。好詩書,純淡清懿,造次必于禮。」

《隱逸傳》:「辛愿字敬之,福昌人。年二十五始知讀書,乃 聚書環堵中讀之,至《書伊訓》《詩河廣》,頗若有所省,欲 罷不能,因更致力焉。由是博極書史。」

《益都人物志》:「劉住兒年十一歲能詩賦,誦大小六經。 金章宗明昌元年,益都府申送京師應童子科,召至 內殿,試魚在、在藻詩。上嘉之,賜本科出身。」

《元史吳澄傳》:「澄字幼清。三歲,穎悟日發,教之古詩,隨 口成誦。五歲,日受千餘言,夜讀書至旦。母憂其過勤, 節膏火不多與,澄候母寢,燃火復誦習。九歲,從群子 弟試鄉校,每中前列。既長,于經傳皆習通之,知用力 聖賢之學。樂安鄭松招澄居布水谷,乃著《孝經章句》, 較定《易》《書》《詩》《春秋》《儀禮》及《大、小戴記》。侍御史程鉅夫」 請置澄所著書于國子監,以資學者,朝廷命有司即 其家錄上。元明善以文學自負,嘗問澄《易》《詩》《書》《春秋》 奧義,歎曰:「與吳先生言,如探淵海。」遂執弟子禮終其 身。初,澄所居草屋數間,程鉅夫題曰「草廬」,故學者稱 之為草廬先生。

《虞集傳》:集曾祖剛簡,嘗講學蜀東門外,得程、朱氏微 旨,著《易》《詩》《書》《論語說》以發明其義,蜀人師尊之。 集弟槃,字仲常,延祐五年第進士,除嘉魚縣尹。槃幼 時,嘗讀柳子厚《非國語》,以為《國語》誠可非,而柳子之 說亦非也。著《非非國語》,時人已歎其有識。《詩》《書》《春秋》 皆有論著,讀吳澄所解諸經義,輒得其旨趣所在,澄 亟稱之。

《黃溍傳》:「溍字晉卿,生而俊異,比成童,授以書、詩,不一 月成誦。迨長,以文名于四方,中延祐二年進士第。 溍同郡吳萊字立夫,天資絕人,凡書一經目輒成誦。 嘗往族父家,日易《漢書》一帙以去,族父迫扣之,萊琅 然而誦,不遺一字。三易他編,皆如之,眾驚以為神。延 祐七年,以《春秋》舉上禮部不利,退居深褭山中,益窮 諸」書奧旨,著《尚書標說》六卷,《春秋世變圖》二卷,《春秋 傳授譜》一卷,他如《詩傳科條》《春秋經說》《胡氏傳證誤》, 皆未脫。槁以御史薦,調長薌書院山長,未上卒,君子 惜之。

《儒學傳》:「許謙字益之,其先京兆人。生數歲而孤,甫能 言。世母陶氏口授《孝經》《論語》,入耳輒不忘。稍長,肆力 于學,立程以自課,取四部書分晝夜讀之,雖疾恙不 廢。既乃受業金履祥之門,數年盡得其所傳之奧,于 書無不讀。窮探聖微,雖殘文羨語皆不敢忽,有不可 通,則不敢強,于先儒之說有所未安,亦不苟同也。」讀 《四書章句集註》,有《叢說》二十卷,謂學者曰:「學以聖人 為準的,然必得聖人之心,而後可學聖人之事。聖賢 之心具在《四書》,而《四書》之義備于朱子。顧其辭約意 廣,讀者安可以易心求之乎?」《讀詩集傳》有《名物鈔》八 卷,正其音釋,攷其名物度數,以補先儒之未備,仍存 其逸義,旁采遠援,而以己意終之。《讀書集傳》有《叢說》 六卷。延祐初,謙居東陽,入華山,學者翕然從之。尋開 門講學,遠而幽、冀、齊、魯,近而荊、揚、吳、越,皆不憚百舍 來受業焉。嘗以「白雲山人」自號,世稱為「白雲先生。」 胡一桂字庭芳,徽州婺源人。年十八,遂領鄉薦,試禮 部不第,退而講學,遠近師之,號雙湖先生。所著書有 《周易本義》《附錄》《纂疏》《本義》《啟蒙》《翼傳》《朱子詩傳》《附錄》 《纂疏》並行于世。

黃澤,字楚望,資州人。生有異質,慨然以明經學道為 志。嘗夢見夫子,以為適然。既而屢夢見之,最後乃夢 夫子手授所較《六經》,字畫如新,由是深有感發,始悟 所解經多徇舊說為非是,乃作《思古吟》十章,極言聖 人德容之盛。嘗以為去聖久遠,經籍殘闕,乃揭《六經》 中疑義千有餘條以示學者。既乃盡悟失傳之旨,自 言「每于幽閒寂寞,顛沛流離,疾病無聊之際得之。及 其久也,則豁然無不貫通。自天地定位,人物未生已 前,沿而下之,凡邃古之初,萬化之原,載籍所不能具 者,皆昭若發蒙,如示諸掌。然後由伏羲、神農、五帝、三 王以及春秋之末,皆若身在其間而目擊其事者。」于 是《易》《春秋》傳注之失,《詩》《書》未決之疑,《周禮》非聖人書 之謗,凡數十年苦思而未通者,皆渙然冰釋,各就條 理。

韓性,字明善。天資警敏,七歲讀書,數行俱下,日記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