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9 (1700-1725).djvu/9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言,九歲通《小戴禮》。及長,博綜群籍,自經史至諸子百 氏,靡不極其津涯,究其根柢。而于儒先性理之說,尤 深造其閫域。四方學者,受業其門,戶外之屨,至無所 容。延祐初,詔以科舉取士,學者多以文法為請,性語 之曰:「今之貢舉,悉本朱熹私議。為貢舉之文,不知朱 氏之學可乎?《四書》」、《六經》千載不傳之學,自程氏至朱 氏,發明無餘蘊矣,顧行何如耳。有德者必有言,施之 場屋,直其末事,豈有他法哉?其所著有《禮記說》四卷, 《詩音釋》一卷,《書辨疑》一卷。

吳師道,字正傳,婺州蘭溪人。弱冠讀宋儒真德秀《遺 書》,乃幡然有志于為己之學,刮磨淬礪,日長月益。嘗 以「持敬致和」之說質于同郡許謙,謙復之以「理一分 殊」之旨,由是心志益廣,造履益深,大抵務在發揮義 理,而以闢異端為先務。登至治元年進士第,召為國 子助教,尋陞博士。其為教,一本朱熹之旨,而遵許衡 之成法。六館諸生,人人自以為得師。所著有「《易詩書 雜說》《春秋胡傳附辨》《戰國策校注》。」

陸文圭同里有梁益者,字友直,博洽經史而工于文 辭。其教人以變化氣質為先務,學徒不遠千里從之。 自文圭既卒,淛以西稱學術醇正為世師表者,惟益 而已。益所著書,有《詩傳》,《旁通》發揮,朱熹氏之學為精。 《南昌府志》:「雷光霆字友光,寧州人,程鉅夫嘗從受業。 至元間遣使徵之,未至而卒。學者稱龍光先生。著有 『《詩義指南》』」十七卷。

《太原府志》:「安熙,字敬仲。入學以居敬為本,讀書以經 術為先。其講說也,毫分縷析,融會貫通,俾學者如親 聞聖人之言,心開目朗,釋然無疑,弟子來學者常至 百人。」有《詩傳精要》。

《吉安府志》:「劉瑾,安福人。肆力學《詩》,其說宗朱子,而間 出其所自得。又考正諸國世次,作者時世察其源流, 辨其音韻,審《詩》《樂》之合,窮刪定之由,為《詩傳通釋》一 書,能闡發朱子之蘊。」

《廬陵縣志》:「羅復字中行,著《詩集傳音釋》二十卷。」 《江西通志》:「『朱公遷字克升,樂平人。學于同郡吳中道, 以遺逸徵授翰林直學士,章七上,力辭,乃出為處州 學正。嘗題其室曰『陽明之所』,學者稱陽所先生』。著《詩 傳疏義》二十卷。」

《宜春縣志》:「李公凱,字仲容,著《毛詩句解》二十卷。其書 專取《呂氏讀詩記》而檃括之。」

《紹興府志》:「吳簡字仲廣,吳江人。以薦入官,歷紹興學 錄。著《詩義》。」

《太原府志》:「焦悅字子和,與同郡安熙講說《六經》之旨, 伊、洛諸儒之訓,莫不究其精微。有《詩講疑》一編,藏于 家。」

《江陵志》:「顏達著有《詩經講說》若干卷。」

《紹興府志》:「夏泰亨字叔通,會稽人。領鄉薦,官翰林院 編修。著《詩經音考》。」

《崑山縣志》:「盧觀字彥達,熊之父,有詩集說。」

《餘姚縣志》:「楊璲字元度,注《詩傳名物類考》:『侍御史姚 黻上于朝,歷寧海、縉雲及本州學官』。」

《崇明縣志》:「秦玉字德卿,通五經,尤邃于《詩》。教授鄉里 二十年。既沒,其徒私諡曰孝友先生,著《詩經纂例》。」 《莆田縣志》:「余希聲有《詩說》四卷。」

《淳安縣志》:「方道叡,字以愚,登至順二年進士,授翰林 院編修官。有《詩說》。」

《明外史寧獻王權傳》:「鎮國中尉謀㙔,束修自好,貫串 群籍,著詩故十卷。」

《朱善傳》,元末兵亂隱山中,著《詩經解頤》。

《錢宰傳》,「洪武二十七年,帝觀蔡氏《書傳》象緯運行,與 朱子《詩傳》相悖,徵天下宿儒訂正之。」

李時勉傳英公張輔暨諸侯伯一日奏曰:「臣等武夫, 不諳經典,願偕詣國子監聽講。」帝命以三月三日往, 時勉令諸生立講《五經》各一章,講罷,設酒饌。諸侯伯 讓曰:「受教之地,當就諸生列坐。惟輔與抗禮焉。諸生 歌《鹿鳴》之詩,賓主雍雍,盡暮散去,人稱為太平盛事。」 《儒林傳》:范祖幹字景先,金華人。從同邑許謙游,得其 指要。其學以「誠意」為主,而嚴以慎獨持守之功,引誘 學者惓惓真切,惟恐其不入于善。四方士大夫,嘗詢 其安否,為斯文重輕。著有《讀詩記》。

汪克寬,字德一,祁門人。生而穎異,十歲時,父授以「雙 峰問答」之書,輒有悟于聖學。乃取《四書》自定句讀,晝 夜誦習,恍然知為學之要,耑勤異于凡兒。後從父往 浮梁,問業於吳仲迂,益篤志於聖賢之學。慨然嘆道 之不行,棄科舉業,盡力於經學。《春秋》則以胡安國為 主,而博考眾說,會萃成書,名之曰《春秋經傳附錄纂 疏》,《易》則有《程朱傳義音考》,《詩》則有《集傳音義會通》,《禮》 有《禮經補逸綱目》,有《凡例考異》。四方學士,聞聲嚮慕, 執經門下者甚眾。

梁寅,字孟敬,新喻人。能自力於學,淹貫五經百氏,一 時名士多願與之交。太祖平定四方,徵天下名儒修 述禮樂,寅就徵,年已六十餘矣。時以禮律制度分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