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10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底是天理,全不著得些工夫。看來這錯處只在不知 有氣稟之性。」 或問:「象山說:『克己復禮』,不但只是說 克去那利欲忿懥之私。只是有一念要做聖賢,便不 可。」曰:「聖門何嘗有這般說話!人要去學聖賢,此是好 底念慮,有何不可!若以為不可,則堯舜之兢兢業業, 周公之思兼三王,孔子之好古敏」求顏子之有為,若 是孟子之願學,孔子之念,皆當克去矣。看他意思,只 是禪。誌公云:「『不起纖毫修學心,無相光中常自在』。他 只是要如此,然豈有此理!」又曰:「子靜說話,常是兩頭, 明中閒暗。」或問:「暗是如何?」曰:「是他那不說破處。他所 以不說破,便是禪家。所謂『鴛鴦繡出從君看,莫把金 鍼度與人』。他禪家」自愛如此。子靜說良知「良能四端」 等處,且成片舉似《經》語,不可謂不是。但說人便能如 此,不假修為存養,此卻不得。譬如旅寓之人,自家不 能送他回鄉,但與說云「伱自有田有屋」,大段快樂,何 不便回去?那人既無資送,如何便回去得?又如脾胃 傷弱,不能飲食之人,卻硬要將飯將肉塞入他口,不 問他喫得與喫不得,若是一頓便理會得,亦豈不好? 然非生知安行者,豈有此理?便是生知安行,也須用 學。大抵子思說率性,孟子說存心養性,大段說破。夫 子更不曾說,只說孝弟忠信篤敬。蓋能如此,則道理 便在其中矣。 子靜云:「涵養是主人翁,省察是奴婢。」 陳正己力排其說,曰:「子靜之說無定,常,要云:『今日之 說自如此,明日之說自不如此』。大抵他只要拗,才見 人說省察,他便反而言之,謂須是涵養。若有人向他 說涵養,他又言『須是省察以勝之』。自渠好為呵佛罵 祖之說,致令其門人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問:「象 山道當下便是。」曰:「看聖賢教人,曾有此等語。無聖人 教人,皆從平實地上做去,所」謂「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須是先克去己私,方得。孟子雖云「人皆可以為堯舜, 也。」須是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方得。聖人告 顏子以「克己復禮」,告仲弓以「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 承大祭」,告樊遲以「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告子張以 「言忠信,行篤敬。」這箇是說甚麼話!又平時告弟子,也 須道是「『學而時習,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又豈曾說箇 當下便是底語!大抵今之為學者有二病:一種只當 下便是底,一種便是如公平日所習底,卻是這中閒 一條路,不曾有人行得。而今人既不能知,但有聖賢 之言可以引路。聖賢之言分分曉曉,八字打開,無些 子回互隱伏說話。」 因說子靜云:「這箇只爭些子,纔 差了便如此,他只是差過去了。更有一項,卻是不及, 若使過底拗轉來卻好,不及底趲向上去卻好。只緣 他纔高了便不肯下,纔不及了便不肯向上。過底便 道只是就過裡面求箇中,不及底也道只就不及裡 面求箇中。初閒只差了些子,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 里』。」又曰:「『某看近日學問,高者便說做天地之外去,卑 者便只管陷溺;高者必入於佛老,卑者必入於管商, 定是如此,定是如此。 陸氏會說,其精神亦能感發 人,一時被他聳動底,亦便清明。只是虛,更無底簟。思 而不學則殆』,正謂無底簟,便危殆也。『《山上有木,漸》,君 子以居賢德善俗,有階梯而進,不患不到。今其徒往 往進時甚銳,然其退亦速。纔到退時,便如墜千仞之 淵』。」 問子靜《君子喻於義口義》。曰:「子靜只是拗。伊川 云:『惟其深喻,是以篤好』。子靜必要云:『好後方喻』。看來 人之於義利,喻而好者多,若全不曉,又安能好?然好 之則喻矣。畢竟伊川說占得多。」

《真德秀》

勉齋黃氏曰:「《西山》在朝,屢進危言,力扶大義,公論藉 以開明,善類為之踊躍。」

吳郡李氏曰:「子朱子沈潛乎性命,而發越乎詞章。先 生心得其傳,洋洋乎翰墨,沈潛乎仁義,所入雖不同, 其見於道一也。子朱子之道不盡行於時,故私淑諸 其徒。先生之道方大顯於世,蓋將公利澤於民物,所 遭雖不同,其衣被萬世亦一也。」

邵菴虞氏曰:先生《大學衍義》之書,本諸聖賢之學,以 明帝王之治,據已往之跡,以待方來之事,慮周乎天 下,憂及乎後世,君人之軌範,蓋莫備於斯焉。董仲舒 曰:「人主而不知《春秋》,前有讒而不知,後有賊而不見。」 此雖未敢上比於《春秋》,然有天下國家者,誠反覆於 其言,則治亂之別,得失之故,情偽之變,其殆庶幾無 隱者矣。

《史傳》云:「自韓𠈁胄立偽學之名以錮善類,凡近世大 儒之書,皆顯禁以絕之。」德秀晚出,獨慨然以斯文自 任,講習而服行之。黨禁既開,而正學遂明於天下,後 世多其力也。

《許衡》

牧菴姚氏曰:「先生之學,一以朱子之言為師,窮理以 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始而行其家,中而及之人。故 於魏、於輝、於秦,摳衣其門,所在林立,盛德之聲,昭聞 於時。官諸胄學,其教人入德之門,始惟由小學,而《四 書》講貫之精,而後進於《易》《詩》《書》《春秋》。耳提面命者,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