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9 (1700-1725).djvu/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上,猶漢之大將軍也。既拜命,出帳殿外,欹橐坐熊 席,其僚列坐左右者四十人。忙哥撒兒問曰:「主上以 我長此官,諸公其為我言,當以何道守官?」眾皆默然。 又問之,有夏人和斡居下坐,進曰:「夫扎魯忽赤之道, 猶宰之刲羊也。解肩者不使傷其脊,在持平而已。」忙 哥撒兒聞之,即起入帳內,眾不知所為,皆咎和斡失 言。既入,乃為帝言和斡之言善。帝召和斡命之坐,曰: 「是可用之才也。」和斡由是知名。

《英宗本紀》:至治三年,授前樞密院副使吳元珪、王約 集賢大學士,翰林侍講學士韓從益昭文館大學士, 並商議中書省事。拜住言前集賢侍講學士趙居信、 直學士吳澄,皆有德老儒,請徵用之。帝喜曰:「卿言適 副朕心,更當搜訪山林隱逸之士。」遂以居信為翰林 學士承旨,澄為學士。

《文宗本紀》:天曆元年十一月,中書省臣言:侍御史左 吉非才,不當任風憲。御史臺臣伯顏等言:「左吉御史 所薦,若既用之,又以人言而止,臺綱不能振矣。必如 省臣所言,臣等乞辭避。」帝曰:「汝等其勿為是言!左吉 既不可用,省臣何不先言之?其令左吉仍為侍御史。」 《輟耕錄》:「姚文公先生燧為中臺監察御史時,忽御史」 大夫謂曰:「我天子以汝賢,故擢居耳目之官,今且歲 餘,至如興利除害之事,未嘗有片言及之,但惟以薦 舉為務,何邪?」先生答曰:「某所薦者百有餘人,皆經世 之才。其在中外,並能上裨聖治,則某之報效亦勤矣。 又何待屑屑於興利除害,然後為監察御史之職在 乎?」大夫曰:「真宰相器也。」嘆賞久之。

《名山藏》:陳謨,字一德,泰和人。洪武初,徵至京師,賜坐 「議禮。宋濂、王褘交薦為國子師,引疾辭歸。」

陳迪,宣城人。幼倜儻,有志操。洪武八年以薦辟為郡 學訓導。十二年以近臣薦,召為翰林編修,陞侍講。二 十四年出為山東左參政。二十八年陞雲南右布政 使,至是徵為禮部尚書。

《續文獻通考》: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吳沉揭樞薦方孝 孺學行。上召見,喜其舉動端雅,曰:「此莊士,當老其才 而用之。」遣還鄉。尋以讎家得罪,詞連孝孺,上識其名, 特令開釋。

《明寶訓》:洪武二十三年八月辛酉,給事中有薦士者, 太祖問宜何官,對曰:「宜牧民。」又問其所長,對曰:「『其人 才高,年力少壯,勇於敢為』。太祖曰:『才高者多過中,勇 敢者少循理,遽使牧民,未見其可。夫素操刀者乃可 使割,善製錦者乃可使裁。素未學而欲使入政,可乎? 後生年少,未嘗歷練,恃才輕忽,用其血氣之勇,鮮有』」 不生事擾民者。且令就學。以養其德性。變化氣質。俟 學成用之。

《浙江通志》:「鄭濟,浦江人。洪武中,以東宮官屬久闕,命 廷臣舉孝廉節行之士。廷臣以浦江鄭氏對。上曰:『鄭 氏知之素矣。其里人王氏,亦倣鄭氏家法,皆可選用』。」 乃徵兩家子弟詣闕,以鄭氏為左春坊左庶子,王懃 為右春坊右庶子,餘皆給道里費遣還。

《名山藏》:「杜環,金陵人,好學工書。國初被薦,除學錄。太 祖善其書,尋入侍春坊,大為皇太子所眷。」

《懸笥瑣探》:況鍾在蘇州興學禮士,儒生貧寒者多有 所給,於是爭獻詩。鄒亮獻二十首,鍾獨稱賞,欲薦其 才于朝。會有以匿名書數亮過失,潛揭於府治大門 外,鍾得書嘆曰:「彼欲沮吾薦,正欲速成亮名耳。」遂奏 亮才學可用。召試,授吏刑二部司務,轉監察御史。其 勇於為義類如此。

明《昭代典則》:方孝孺,台州海寧人。幼精敏絕倫,為文 雄邁醇深,恆以明王道、闢異端為己任,世謂「程朱復 出。」洪武十五年,以薦召見,太祖喜其舉動端整,謂皇 孫曰:「此莊士,當老其才輔汝。」遣還鄉。二十五年,又以 薦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時。」稍擢漢中府學教授。 蜀獻王聞其賢,聘為世子師。每見,陳說道德,王甚喜, 為名其讀書之廬曰「正學。」建文即位,廷臣交薦,召為 翰林博士,進侍講,尋陞侍講學士。

楊士奇,江西泰和人。早孤力學,手不釋卷。長游楚中, 楚中人皆慕之。至是廷臣以名儒薦,徵授教職。時年 三十六,未任,留翰林充編纂官。尋命吏部考第史館 諸儒,尚書張紞奏「士奇第一」,除齊府審理副。明日,復 召入翰林。

明皇朝盛事:楊文貞士奇不由科目,以布衣薦,輔導 東宮,居內閣首揆,典制草詔,定大禮,授冊三總裁,國 史主會試,及京試各再,備極儒林之榮,可謂遇矣。 蘇談:楊文貞公,薦達士類,多踐清華。如吾蘇一郡,蓋 有三人,則天下從可知也。三人為尚書楊仲舉、都御 史吳訥、五經博士陳嗣初。仲舉與文貞在武昌,因患 難之交,訥黑窯匠以一文,嗣初教書儒生以一詩,皆 入啟事,悉登臺閣。今人雖曰「詩文百篇」,誰復聞有薦 一人者哉!

《見聞錄》:「洪熙改元,朝廷遣進士齎敕訪文儒于常蘇 松三郡。郡守熊侯觀以鄭觀先生應詔,同舉十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