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59 (1700-1725).djvu/7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呂氏春秋》:「百里奚之未遇時,飯」牛於秦,傳鬻以五羊

之皮。公孫枝得之,獻諸繆公。三日請屬事焉。公曰:「買 之五羊之皮而屬事,毋乃為天下笑乎?」枝曰:「信賢而 任之,君之明也;讓賢而下之,臣之忠也。境內將服,夫 誰暇笑哉?」遂用之。謀無不當,舉必有功。

《說苑》:楚令尹虞丘子復於莊王曰:「臣聞奉公行法,可 以得榮。能淺行薄,無望上位,不名仁智,無求顯榮。才 之所不著,無當其處。臣為令尹十年矣,國不加治,獄 訟不息,處士不升,淫禍不討,久踐高位,妨群賢路,尸 祿素餐,貪欲無厭,臣之罪,當稽於理。臣竊選國俊下 里之士曰孫叔敖,秀羸多能,其性無欲,君舉而授之 政,則國可使治,而士民可使附。」莊王曰:「子輔寡人,寡 人得以長於中國,令行於絕域,遂霸諸侯,非子如何?」 虞丘子曰:「久固祿位者,貪也;不進賢達能者,誣也;不 讓以位者,不廉也;不能三者,不忠也。為人臣不忠,君 王又何以為忠?臣願固辭。」莊王從之,賜虞子采地三 百,號曰國老,以孫叔敖為令尹。少焉,虞丘子家干法, 孫叔敖執而戮之。虞丘子憙入見於王曰:「臣言孫叔 敖果可使持國政,奉國法而不黨,施刑戮而不骫,可 謂公平。」莊王曰:「夫子之賜也已。」

《韓詩外傳》:楚莊王聽朝罷晏,樊姬下堂而迎之曰:「何 罷之晏也,得無饑倦乎?」莊王曰:「今日聽忠賢之言,不 知饑倦也。」樊姬曰:「王之所謂忠賢者,諸侯之客歟?中 國之士歟?」莊王曰:「則沈令尹也。」樊姬掩口而笑。王曰: 「姬之所笑,何也?」姬曰:「妾得於王,尚湯沐,執巾櫛,振衽 席,十有一年矣。然妾未嘗不遣人之梁鄭之間,求美 人而進之於王也,與妾同列者十人,賢於妾者二人。 妾豈不欲擅王之寵哉?不敢以私願蔽眾美。今沈令 尹相楚數年矣,未嘗見進賢而退不肖也,又焉得為 忠賢乎?」莊王旦朝,以樊姬之言告沈令尹。令尹避席 而進孫叔敖。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國霸。楚史援筆而 書之於策曰:「楚之霸,樊姬之力也。」

《國語》:趙宣子言韓獻子於靈公,以為司馬。河曲之役, 趙孟使人以其乘車干行,獻子執而戮之。眾咸曰:「韓 厥必不歿矣!其主朝升之而莫戮,其車其誰安之?」宣 子召而禮之,曰:「吾聞事君者比而不黨。夫周以舉義, 比也;舉以其私,黨也。夫軍事無犯,犯而不隱,義也。吾 言汝于君,懼汝不能也。舉而不能,黨孰大焉?事君而 黨吾,何以從政?吾故以是觀汝。汝勉之!苟從是行也, 臨長晉國者,非汝其誰?」皆告諸大夫曰:「二三子可以 賀我矣。吾舉厥也而中,吾乃今知免于罪矣。」

《禮記·檀弓》:「趙文子其中退然如不勝衣,其言吶吶然 如不出諸其口。所舉於晉國管庫之士七十有餘家, 生不交利,死不屬其子焉。」

《韓子》中牟無令,晉平公問趙武曰:「中牟,三國之股肱, 邯鄲之肩髀,寡人欲得其良令也,誰使而可?」武曰:「刑 伯子可。」公曰:「非子之讎也?」曰:「私讎不入公門。」公又問 曰:「中府之令,誰使而可?」曰:「臣子可。」故曰:「外舉不避讎, 內舉不避子。」趙武所薦四十六人,及武死,各就賓位。 其無私德若此。

平公問叔向曰:「群臣孰賢?」曰:「趙武。」公曰:「子黨於師人。」 叔向曰:「武立如不勝衣,言如不出口,然所舉士也數 十人,皆令得其意,而公家甚賴之。及武子之生也,不 利其家,死不託於孤,臣敢以為賢也。」

《左傳·襄公三年》: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讎 也,將立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也可。」於是羊舌職死 矣。晉侯曰:「孰可以代之?」對曰:「赤也可。」於是使祁午為 中軍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謂祁奚於是能舉善矣。稱 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商書》曰: 「無偏無黨,王道蕩蕩。」其祁奚之謂矣。解狐得舉,祁午 得位,伯華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舉善也。夫唯善, 故能舉其類。《詩》云:「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有焉。 昭公二十八年秋,晉韓宣子卒,魏獻子為政,分祁氏 之田以為七縣,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司馬彌牟 為鄔大夫,賈辛為祁大夫,司馬烏為平陵大夫,魏戊 為梗陽大夫,知徐吾為塗水大夫,韓固為馬首大夫, 孟丙為盂大夫,樂霄為銅鞮大夫,趙朝為平陽大夫, 僚安為陳氏大夫。謂賈辛、司馬烏為有力於王室,故 舉之。謂知徐吾、趙朝、韓固、魏戊餘子之不失職,能守 其業者也。其四人者,皆受縣而後見於魏子,以賢舉 也。魏子謂成鱄:「吾與戊也縣,人其以我為黨乎?」對曰: 「何也?戊之為人也,遠不」忘君,近不偪同,居利思義,在 約思純,有守心而無淫行,雖與之縣,不亦可乎?昔武 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 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夫舉無他,唯善所在,親疏一 也。《詩》曰:「唯此文王,帝度其心。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 明克類,克長克君。王此大國,克順克比。比于文王,其 德靡悔。既受帝祉,施於孫子。」心能制義曰度,德正應 和曰「莫」,照臨四方曰明,勤施無私曰「類」,教誨不倦曰 「『長」,賞慶刑威曰君,慈和遍服曰順,擇善而從之曰比, 經緯天地曰「文』。九德不愆,作事無悔。故襲天祿,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