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60 (1700-1725).djvu/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

 第五十七卷目錄

 對策部彙考二

  唐憲宗元和一則 文宗太和一則

  宋神宗熙寧一則 高宗紹興一則

 對策部總論

  桓寬鹽鐵論利議

  劉勰文心雕龍議對

  冊府元龜對策

 對策部藝文

  取士疏          晉孫楚

 對策部紀事一

選舉典第五十七卷

對策部彙考二

憲宗元和元年諸儒對策於庭

按《唐書憲宗本紀》不載。 按《白居易傳》:居易補校書 郎,元和元年,對制策乙等,調盩厔尉,為集賢校理。 按《冊府元龜》,白居易,貞元中擢進士第,書判拔萃,為 祕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 制曰:「朕觀古之王者,受命君人,兢兢業業,承天順地, 靡不思賢能以濟其理,求讜直以聞其過。故禹拜昌 言而嘉猷罔伏,漢徵極諫,而文學稍進,經時濟俗,率 繇於茲。厥後相循,有名無實,而又設以科條,增求茂 異,捨斥己之至言,角無用之虛文,指切著明,罕稱於 代。朕所以歎息鬱悼,思索其真。是用發懇惻之誠,咨 體用之要,庶乎言之可行,行之不倦,上獲其益,下輸 其情,君臣之間,懽然相與。子大夫得不勉思朕言而 茂明之。」我國家光宅四海,年將二百,十聖弘化,萬邦 懷仁。三王之禮靡不講,六代之樂罔不舉。浸澤於下, 升中於天,周漢以還,莫斯為盛。自禍階漏壤,兵宿中 原,生人困竭,耗其大半。農戰非古,衣食罕儲,念茲疲 甿,遂乖富庶。督耕植之業而人無戀本之心,峻榷酤 之科而下有重斂之困。舉「何方而可以復其盛?用何 道而可以濟其艱?既往之失,何者宜懲?將來之虞,何 者當戒?」昔主父懲患於晁錯,而用推恩,夷吾致霸於 齊桓,而行寓令。精求古人之意,啟迪來哲之懷,眷茲 洽聞,固所詳究。又執契之道,垂衣不言,委之於下,則 人用其私,專之於上則下無其效。漢元優游於儒學, 盛業竟衰;「光武責課於公卿,峻政非美,兩途取舍,未 獲所從,余心浩然,益所疑惑。子大夫熟究其旨,屬之 於篇,興自朕躬,無悼後害。」居易對曰:「臣聞漢文帝時, 賈誼上疏云:『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 歎息者三』。是時漢興四十載,萬人大理,四海太和,而 賈誼非不見之。所以過言者,以為詞不切,志不激,則 不能回君聽,感君心而發憤於至理也。」是以雖盛時 也,賈誼過言而無愧;雖過言也,文帝容之而不非。故 臣不失忠,君不失聖,書之史冊,以為美譚。然臣觀自 茲以來,天下之理,未曾有髣髴於文帝時者,激切之 言,又未有髣髴於賈誼疏者,豈非君之聖明不侔於 文帝乎?臣之忠讜不逮於賈誼乎?不然,何為衰亂之 時愈多,而切直之言愈少也?今陛下思禹之昌言而 拜之,而念漢之極諫而徵之,病虛文之無用者,獎至 言之斥己者,詢臣以可行之策,諭臣以不倦之意,懇 惻鬱悼,發於重誠。此真聖王思至理、求過言之明旨 也。斯則陛下之道已弘於前代,臣之才誠劣於古人, 輒欲過言以裨「陛下明德,萬分之一也。裨之者,非謂 言之必可行也,體用之必可明也。且欲使後代知陛 下踐祚之後,有樸直敢言之臣出焉,無俾文帝、賈誼 專美於漢代,然後退而俯伏以待罪戾焉,臣誠所甘 心也。」謹以過言昧死上對。伏蒙陛下賜臣之策,有思 興禮樂之道,念救疲甿之方,辨懲往戒來之宜,審推 恩寓令之要,至矣哉!陛下之念此,實萬葉之福也,豈 唯一代之人受其賜而已哉!臣聞疲病之作,有因緣 焉;救療之方,有次第焉。臣請為陛下究因緣,陳次第 而言之。臣聞太宗以神武之姿,撥天下之亂;元宗以 聖文之德,致天下之肥。當二宗之時,利無不興,弊無 不革,遠無不服,近無不和。貞觀之功「既成,而《大樂》作 焉,雖六代之盡美,無不舉也;開元之理既定,而《盛禮》 興焉;雖三代之明備,無不講也。」禮行故上下輯睦,樂 達故內外和平,所以兵偃而萬邦懷仁,刑清而兆人 自化,動植之類,咸煦嫗而自遂焉。雖成康文景之理, 無以出於此矣。洎天寶已降,政教寖微,寇既薦興,兵 亦繼起。兵以遏寇,寇生於兵,兵寇相仍,迨五十載,征 徭繇是而重,人力繇是而罷。下無安心,雖日督農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