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60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恭之如神明,愛之如父母。今或不然,陛下親近貴倖, 分曹建署,補除卒吏,召致賓客,因其貨賄,假以聲勢, 大者統藩方,小者為守牧。居上無清惠之政而有饕 餮之害;居下「無忠誠之節,而有姦欺之罪。故人之於 上也,畏之如豺狼,惡之如讎敵。」今海內困窮,處處流 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鰥寡孤獨不得存,老幼 疾病不得養。加以國權兵柄,顓於左右,貪臣聚斂以 固寵,姦吏因緣而弄法。冤痛之聲,上達於九天,下入 於九泉。鬼神為之怨怒,陰陽為之愆錯。君門萬重,不 得告訴。士人無所歸化,百姓無所歸命,官亂人貧,盜 賊並起,土崩之勢,憂在旦夕。即不幸因之以病癘,繼 之以凶荒。陳勝、吳廣不獨起於秦,赤眉、黃巾不獨生 於漢,臣所以為陛下發憤扼腕,痛心泣血也。如此則 百姓有塗炭之苦,陛下何繇而知之乎?陛下有子惠 之心,百姓安得而信之乎?使陛下行有所未孚,心有 所未達,固其然也。臣聞漢元帝即位之初,更制七十 餘事,其心甚誠,其稱甚美。然紀綱日紊,國祚日衰,姦 宄日彊,黎元日困,繇不能擇賢明而任之,失其操柄 也。自陛下即位,憂勤兆庶,屢降德音,四海之內,莫不 抗首而長息,自喜復生於死亡之中也。伏惟陛下慎 終如始,以塞四方「之望。」誠能揭國柄以歸於相,持兵 柄以歸於將,去貪臣聚斂之政,除姦吏因緣之害,惟 忠賢是近,惟正直是用,內寵便僻,無所聽焉。選清慎 之官,擇仁惠之長,敏之以利,煦之以和,教之以孝慈, 導之以德義,去耳目之塞,通上下之情,俾萬國懽康, 兆庶蘇息,即心無不達,而行無不孚矣。臣前所謂「欲 人之化也,在脩己以先之。」臣聞德以脩己,教以導人。 脩之也則人不勸而自立,導之也則人不教而率從。 君子欲政之必行也,故以身先之;欲人之從化也,故 以道御之。今陛下先之以身而政未必行;御之以道 而人未從化。豈立教之旨未盡其方邪?夫立教之方, 在乎君以明制之,臣以忠行之。君以知「人為明,臣以 正時為忠。知人在任賢而去邪,正時則固本而守法。 賢不任則重賞不足以勸善,邪不去則嚴刑不足以 禁非。」本不固則人流,法不守則政散,而欲教之必至, 化之必行,不可得也。陛下能斥姦邪而不私其左右, 舉賢正而不遺其疏遠,則化浹朝廷矣。愛人而敦本, 分職而奉法,脩其身以及其人,始於中而成於外,則 化行天下矣。臣前所謂欲氣之和也,在遂其性以導 之者,當納人於仁壽也。夫欲人之仁壽也,在立制度, 脩教化。夫制度立則財用省,財用省則賦斂輕,賦斂 輕則人富矣。教化脩則爭競息,爭競息則刑罰清,刑 罰清則人心安矣。既富矣則仁義興焉,既安矣則壽 考至焉。仁義之心感於下,和平之氣應於上,故災害 不作,休祥薦臻,四方底寧,萬物咸遂矣。臣前所謂捄 災旱在乎致精誠者。臣謹按《春秋》,魯僖公一年之中, 三書不雨者,以其人君有恤人之志也;文公三年之 中,一書不雨者,以其人君無憫人之心也。故僖致誠 而旱不傷害,文無卹憫而變則成災。陛下有憫人之 志,則無成災之變矣。臣前所謂「廣播殖在乎視食力」 者。臣謹按《春秋》:「君人者必時視人之所勤,人勤於力 則功築罕,人勤於財則貢賦少,人勤於食則百事廢。」 今財食與力皆勤矣,願陛下廢百事之用,以廣三時 之務,則播殖不愆矣。臣前所謂「國廩罕蓄,本乎冗食 尚繁」者。臣謹按《春秋》:「臧孫辰告糴於齊」,《春秋》譏其無 九年之蓄,一年不登而百姓饑。臣願斥游惰之人,以 篤耕殖,省不急之費以贍黎元,則廩蓄不乏矣。臣前 所謂吏道多端,本乎選用失當者,繇國家取人不盡 其材,任人不明其要故也。今陛下之用人也,求其聲 而不求其實。故人之趨進也,務其末而不務其本。臣 願覈考課之實,定遷序之制,則多端之吏息矣。臣前 所謂「豪猾踰檢,由中外之法殊」者,以其官禁不一也。 臣謹按《春秋》,齊桓公盟,諸侯不日,而葵丘之盟,特以 日者,美其能宣明天子之禁,率奉王官之法,故《春秋》 備而書之。然則官者,五帝、三王之所建也;法者,高祖、 太宗之所制也。法宜畫一,官宜正名。今有分外官、中 官之員,立南司、北司之局,或犯禁於南則亡命於北, 或正刑於外則破律於中。法出多門,人無所措,繇兵 農勢異,而中外法殊也。臣聞古者因井田以制軍賦, 間農事以脩武備,提封約卒乘之數,命將在公卿之 列,故兵農一致,而文武同方,以保乂邦家,式遏亂略。 太宗置府兵、臺,省軍衛,文武參掌,「閒歲則櫜弓力穡, 有事則釋耒荷戈,所以脩復古制,不廢舊物。今則不 然,夏官不知兵籍,止於奉朝請;六軍不主武事,止於 養階勳。軍容合中官之政,戎律附內臣之職。首一戴 武弁,疾文吏如仇讎;足一蹈軍門,視農夫如草芥。謀 不足以翦除姦兇,而詐足以抑揚威福;勇不足以鎮 衛社稷,而暴足以」侵害閭里,羈紲藩臣,干陵宰輔,隳 裂王度,汩亂朝經。張武夫之威,上以制君父;假天子 之命,下以御英豪。有藏姦觀釁之心,無伏節死難之 誼,豈先王經文緯武之旨邪?臣願陛下貫文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