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60 (1700-1725).djvu/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選舉典

 第五十六卷目錄

 對策部彙考一

  漢文帝一則 武帝元光二則 成帝建始一則 永始一則 哀帝元壽一則

  後漢章帝建初一則 和帝永元二則 安帝永初一則 順帝陽嘉二則

  晉武帝泰始一則 太康一則 元帝太興一則

  北魏高祖太和一則

選舉典第五十六卷

對策部彙考一

文帝十五年始詔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親策之

按《漢書文帝本紀》,十五年秋九月,詔諸侯王公卿郡 守,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上親策之,傅納㠯言。 按 《晁錯傳》:「錯為太子家令後,詔有司舉賢良文學士,錯 在選中,上親策詔之曰:『惟十有五年九月壬子,皇帝 曰:『昔者大禹勤求賢士,施及方外,四極之內,舟車所 至,人跡所及,靡不聞命,以輔其不逮。近者獻其明,遠 者通厥聰,比善戮力,以翼天子』』。」是㠯大禹能亡失德, 夏㠯長懋。高皇帝親除大害,去亂從,並建豪英,以為 官師,為諫爭,輔天子之闕,而翼戴漢宗也。賴天之靈, 宗廟之福,方內㠯安,澤及四夷。今朕獲執天下之正, 以承宗廟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明弗能燭而智不 能治,此大夫之所著聞也。故詔有司,諸「侯王、三公、九 卿及主郡吏,各帥其志,以選賢良,明於國家之大體, 通於人事之終始,及能直言極諫者,各有人數,將以 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當此三道,朕甚嘉之,故 登大夫於朝,親諭朕志。」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 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四者之闕, 悉陳其志,毋有所隱。」上「以薦先帝之宗廟,下以興愚 民之休利,著之於篇,朕親覽焉。觀大夫所以佐朕至 與不至,書之周之密之,重之閉之,興自朕躬,大夫其 正論毋枉。」執事烏虖戒之:「二三大夫其帥志毋怠!」錯 對曰:「平陽侯臣窋,汝陰侯臣竈、潁陰侯臣何,廷尉臣 宜昌、隴西太守臣昆邪所選賢良太子家令臣錯,昧 死再拜」言:「臣竊聞古之賢主,莫不求賢以為輔翼,故 黃帝得力牧而為五帝先,大禹得咎陶而為三王祖, 齊桓得《管子》而為五伯長。今陛下講於大禹及高皇 帝之建豪英也,退託於不明,以求賢良,讓之至也。臣 竊觀上世之傳,若高皇帝之建功業,陛下之德厚而 得賢佐,皆有司之所覽,刻於玉版,藏於金匱,歷之《春 秋》,紀之後世為帝者,祖宗與天地相終。今臣窋等乃 以臣錯充賦,甚不稱明詔求賢之意。臣錯草茅,臣亡 識知,昧死上愚」對曰:「詔策曰『明於國家大體』。愚臣竊 㠯古之五帝明之。臣聞五帝神聖,其臣莫能及,故自 親事,處於法宮之中,明堂之上,動靜上配天,下順地, 中得人。故眾生之類,亡不覆」也;根著之徒,亡不載也; 燭以光明,無偏異也。德上及飛鳥,下至水蟲,草木諸 產,皆被其澤。然後陰陽調,四時節,日月光,風雨時,膏 露降,五穀熟,祅孽滅,賊氣息,民不疾疫。河出圖,洛出 書,神龍至,鳳鳥翔,德澤滿天下,靈光施四海,此謂配 天地,治國大體之功也。《詔策》曰:「通於人,事終始。」愚臣 竊㠯古之三王明之。「臣聞三王臣主俱賢,故合謀相 輔,計安天下,莫不本於人情。人情莫不欲壽,三王生 而不傷也;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而不困也;人情莫 不欲安,三王扶而不危也;人情莫不欲逸,三王節其 力而不盡也。其為法令也,合於人情而後行之;其動 眾使民也,本於人事,然後為之。」取人以己內恕,及人 情之所惡,不以彊人情之所欲,不以禁民。是以天下 樂其政,歸其德,望之若父母,從之若流水,百姓和親, 國家安寧,名位不失,施及後世。此明於人情終始之 功也。《詔策》曰:「直言極諫」,愚臣竊以五伯之臣明之。臣 聞五伯不及其臣,故屬之以國,任之以事。五伯之佐 之為人臣也,察身而不敢誣,奉法「令不容私,盡心力 不敢矜,遭患難不避死,見賢不居其上,受祿不過其 量,不以亡能居尊顯之位。」自行若此,可謂方正之士 矣。其立法也,非以苦民傷眾而為之機陷也,以之興 利除害,尊主安民而救暴亂也。其行賞也,非虛取民 財,妄予人也,㠯勸天下之忠孝而明其功也。故功多 者賞厚,功少者賞「薄。如此斂民財以顧其功,而民不 恨者,知與而安己也。其行罰也,非以忿怒妄誅而從 暴心也,以禁天下不忠不孝而害國者也。故罪大者 罰重,罪小者罰輕,如此,民雖伏罪,至死而不怨者,知 罪罰之至,自取之也。」立法若此,可謂平正之吏矣。法 之逆者,請而更之,不以傷民;主行之暴者,逆而復之, 不「以傷國。救主之失,補主之過,揚主之美,明主之功, 使主內亡邪辟之行,外亡騫污之名。」事君若此,可謂 直言極諫之士矣。此五伯之所以德匡天下,威正諸 侯,功業甚美,名聲章明,舉天下之賢主,五伯與焉。此 身不及其臣,而使得直言極諫,補其不逮之功也。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