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60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言者謂之誹謗,遏過者謂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 於世。忠良切言,皆鬱於胸,譽諛之聲,日滿於耳。虛美 熏心,實禍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 賴陛下恩深,亡金革之危,饑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 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獄亂之也。夫獄者,天下之大命 也。死者不可復生,斷者不可復屬。《書》曰:「與其殺不辜, 寧失不經。」今治獄吏不然,上下相敺,以刻為明,深者 獲公名,平者多後患。故治獄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 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離於市,被 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計,歲以萬數。此仁聖之所 傷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則樂生,痛則 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勝痛,則飾辭 以視之;吏治者利其然,則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卻,則 鍛鍊而周內之。蓋奏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為死 有餘辜。何則?成鍊者眾,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獄吏專 為深刻,殘賊而亡極。媮為一切,不顧國患,此世之大 賊也。故《俗語》曰:「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 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故天下之患,莫深於獄; 敗法亂正,離親塞道,莫甚乎治獄之吏。此所謂一尚 存者也。臣聞烏鳶之卵不毀,而後鳳凰集;誹謗之罪 不誅,而後良言進。故古人有言:「山藪藏疾,川澤納汙; 瑾瑜匿惡,國君含垢。」惟陛下除誹謗以招切言,開天 下之口,廣「箴諫之路,掃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 制,寬刑罰,以廢治獄,則太平之風可興於世,永履和 樂,與天亡極,天下幸甚。」上善其言,遷廣陽私府長。 《馮野王傳》:野王受業博士,通《詩》。年十八,上書願試守 長安令。宣帝奇其志,問丞相魏相,相以為不可許。後 以功次補當陽長。

《後漢書皇甫規傳》:「規字威明,安定朝那人。永和六年, 西羌大寇三輔,圍安定,征西將軍馬賢將諸郡兵擊 之,不能克。規雖在布衣,見賢不卹軍事,審其必敗,乃 上書言狀。尋而賢果為羌所沒。郡將知規有兵略,乃 命為功曹。」

《馮衍傳》:「建武六年,日食。衍上書陳八事,一曰顯文德, 二曰褒武烈,三曰修舊功,四曰招俊傑,五曰明好惡, 六曰𥳑法令,七曰差秩祿,八曰撫邊境。書奏,帝將召 見,為尚書令王護等排間,遂不得入。」

《南齊書王融傳》:「融祖僧達,中書令,曾高並台輔。僧達 答宋孝武云:『亡父亡祖司徒司空。父道琰,廬陵內史。 母臨川太守謝惠宣女,惇敏婦人也,教融學書。融少 而神明警惠,博涉有文才。舉秀才,晉安王南中郎板 行參軍。坐公事免竟陵王司徒,板法曹行參軍,遷太 子舍人。融以父官不通,弱年便欲紹興家業,啟世祖』」 求自試曰:「臣聞春庚秋蟀,集候相悲,露木風榮,臨年 共悅。夫唯動植,且或有心,況在生靈,而能無感。臣自 奉望宮闕,沐浴恩私,拔跡庸虛,參名盛列,纓劍紫複, 趨步丹墀,歲時歸來,誇榮邑里。然無懃而官,昔賢曾 議,不任而祿,有識必譏。臣所用慷慨憤懣,不遑自晏, 誠以深恩鮮報,聖主難逢,蒲柳先秋,光陰不待,貪及 明時,展悉愚效,以酬陛下不世之仁。若微誠獲信,短 才見序,文武吏法,唯所施用。夫君道含弘,臣術無隱, 翁歸乃居中自見」,克國曰「莫若老臣。竊景前修,敢蹈 輕節,以冒不媒之鄙,式罄奉公之誠。抑又唐堯在上, 不參二八,管夷吾恥之,臣亦恥之。願陛下裁覽。」遷祕 書丞。

《舊唐書蘇世長傳》:周武帝時,世長年十餘歲,上書言 事。武帝以其年小,召問:「讀何書?」對曰:「『讀《孝經》《論語》』。武 帝曰:『《孝經》《論語》何所言』?」對曰:「《孝經》云:『為國者不敢侮 於鰥寡』。《論語》曰:『為政以德』。」武帝善其對,令於獸門館 讀書。

《唐書楊纂傳》:「纂,大業時第進士。高祖渡河,上謁長春 宮,累遷侍御史。數上書言事稱旨,除考功郎中。」 《謝偃傳》:「偃歷高陵主簿。太宗幸東都,方穀、洛,壞洛陽 宮,詔求直言。偃上書陳得失,帝稱善,引為弘文館直 學士。」

《隋唐嘉話》:「中書令馬周始以布衣上書,太宗覽之,未 及終卷,三命召之。所陳世事,莫不施行。」

《唐書孫處約傳》:「處約,貞觀中為齊王祐記室。祐多過 失,數上書切諫。帝得其書咨歎之,擢中書舍人。」 《薛收傳》:「收子元超,九歲襲爵,及長,好學,善屬文,累授 太子舍人。高宗即位,遷給事中,數上書陳當世得失。 帝嘉納,轉中書舍人、弘文館學士。」

《王勃傳》:「勃六歲善文辭。麟德初,劉祥道巡行關內,勃 上書自陳,祥道表於朝,授朝散郎。」

孔帖、員半千,咸亨中上書自陳:「臣家貲不滿千錢,有 田三十畝,粟五十石。聞陛下封神岳,舉豪傑,故鬻錢 走京師。朝廷九品無葭莩親。行年三十,懷志潔操,未 蒙一官,不能陳力歸報天子。陛下何惜玉陛方寸地, 不使臣披肝露膽乎?」

《唐書張廷珪傳》:「廷珪累遷監察御史。武后詔河南、河 北牛羊、荊益奴婢,置監登、萊,以廣軍資。廷珪上書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