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660 (1700-1725).djvu/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後漢

章帝建初元年詔舉方正直言者對策於廷

按《後漢書章帝本紀》,建初元年三月「己巳,詔太傅、三 公、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國守相舉賢良方正能直言 極諫之士各一人。」 按《魯丕傳》,「建初元年,肅宗詔舉 賢良方正,大司農劉寬舉丕,時對策者百有餘人,惟 丕在高第,除為議郎。」

和帝永元六年詔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親臨策問

按《後漢書和帝本紀》:永元六年「三月丙寅,詔曰:『朕以 眇末,承奉鴻烈,陰陽不和,水旱違度,濟河之域,凶饉 流亡,而未獲忠言至謀,所以匡救之策。寤寐永歎,用 思孔疚。惟官人不得於上,黎民不安於下,有司不念 寬和而競為苛刻,覆案不急,以妨民事,甚非所以上 當天心,下濟元元也。思得忠良之士,以輔朕之不逮。 其令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內郡守、相舉賢良方正、 能直言極諫之士各一人。昭巖穴,披幽隱,遣詣公車, 朕將悉聽焉』。」帝乃親臨策問,選補郎吏。

永元十四年,以司空徐防言,詔以《五經》射策各取上 第六人。

按《後漢書和帝本紀》,不載。 按《徐防傳》,「防永元十四 年拜司空。防以五經久遠,聖意難明,宜為章句,以悟 後學,上疏曰:『臣聞《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 於子夏。其後諸家分析,各有異說。漢承亂秦,經典廢 絕,本文略存,或無章句。收拾缺遺,建立明經,博徵儒 術,開置太學。孔聖既遠,微旨將絕,故立博士十有四 家』」,設甲乙之科,以勉勸學者,所以示人好惡,改敝就 善者也。伏見太學試博士弟子,皆以意說不修家法, 私相容隱,開生姦路。每有策試,輒興諍訟,論議紛錯, 互相是非。孔子稱「述而不作」,又曰「吾猶及史之闕文。」 疾史有所不知而不肯闕也。今不依章句,妄生穿鑿, 以遵師為非義,意說為得理,輕侮道術,「寖以成俗,誠 非詔書實選本意。改薄從忠,三代常道,專精務本,儒 學所先。臣以為博士及甲乙策試,宜從其家章句,開 五十難以試之。解釋多者為上第,引文明者為高說。 若不依先師,義有相伐,皆正以為非。五經各取上第 六人,《論語》不宜射策,雖所失或久,差可矯革。」詔書下 公卿,皆從防言。

安帝永初二年以災異詔百僚及郡國吏人指變以對

按《後漢書安帝本紀》,「永初二年六月,京師及郡國四 十大水,大風雨雹。秋七月戊辰,詔曰:『昔在帝王,承天 理民,莫不據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朕以不德,遵奉大 業,而陰陽差越,變異並見,萬民饑流,羌貊叛戾。夙夜 克己,憂心京京間令公卿郡國舉賢良方正,遠求博 選,開不諱之路,冀得至謀,以鑒不逮。而所對皆循尚 浮言,無卓爾異聞。其百僚及郡國吏人,有道術明習 災異陰陽之度,璇璣之數者,各使指變以聞』。」二千石 長吏明以詔書,博衍幽隱,朕將親覽,待以不次,冀擭 嘉謀,以承天誡。

順帝陽嘉二年以災異詔公卿以下直言對策

按《後漢書順帝本紀》:「陽嘉二年夏四月己亥,京師地 震。五月庚子,詔曰:『朕以不德,統奉鴻業,無以奉順乾 坤,協序陰陽。災眚屢見,咎徵仍臻。地動之異,發自京 師,矜矜祗畏,不知所裁。群公卿士,將何以匡輔不逮, 奉答戒異,異不空設,必有所應,其各悉心直言,厥咎 靡有所諱』。」 按《李固傳》:「陽嘉二年,有地動山崩火災 之」異。公卿舉固對策,詔特問當世之弊,為政所宜。固 對曰:「臣聞王者父天母地,寶有山川。王道得則陰陽 和穆,政化乖則崩震為災,斯皆關於天心,效於成事 者也。夫化以職成,官由能理。古之進者,有德有命;今 之進者,唯財與力。伏聞詔書務求寬博,疾惡嚴暴,而 今長吏多殺伐致聲名者,必加遷賞。其」存寬和無黨 援者,輒見斥逐。是以淳厚之風不宣,彫薄之俗未革, 雖繁刑重禁,何能有益!前孝安皇帝變亂舊典,封爵 阿母,因造妖孽,使樊豐之徒乘權放恣,侵奪主威,改 亂嫡嗣。至令聖躬狼狽,親遇其艱,既拔自困殆龍興 即位,天下喁喁,屬望風政。積敝之後,易致中興。誠當 沛然思惟善道。而論者猶云,「方今之事,復同於前。」臣 伏從山草,痛心傷臆。實以漢興以來,三百餘年,賢聖 相繼,十有八主,豈無阿乳之恩,豈忘爵賞之寵?然上 畏天威,俯案《經典》,知義不可,故不封也。今宋阿母雖 有大功勤謹之德,但加賞賜,足以酬其勞苦,至於裂 土開國,實乖舊典。聞阿母體性謙虛,必有遜讓,陛下 宜許其辭國之高,使成萬安之福。夫妃后之家所以 少完全者,豈天性當然。但以爵祿尊顯,專總權柄,天 道惡盈,不知自損,故至顛仆。先帝寵遇閻氏,位號太 疾,故其受禍,曾不旋時。《老子》曰:「其進銳,其退速也。」今 梁氏戚為椒房,禮所不臣,尊以高爵,尚可然也。而子 弟群從,榮顯兼加,永平、建初故事,殆不如此。宜令步 兵校尉冀及諸侍中還居黃門之官,使權去外戚,政